《现代建筑施工与造价》王君,陈敏,黄维华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5-04 22:55:50  33 建筑施工 建筑施工 王君

图书名称:《现代建筑施工与造价》

【作 者】王君,陈敏,黄维华主编
【页 数】 153
【出版社】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1.03
【ISBN号】978-7-5578-7891-7
【价 格】50.00
【参考文献】 王君,陈敏,黄维华主编. 现代建筑施工与造价.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现代建筑施工与造价》内容提要:

本书对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内容包括:现代建筑、现代建筑施工的基本理论、现代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代智能建筑施工技术、现代绿色建筑施工研究、现代建筑智能技术实践应用研究、现代建筑工程造价的理论研究、现代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等八章。

《现代建筑施工与造价》内容试读

第一章现代建筑

第一节现代建筑理论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现代建筑理论的研究,分析了现代建筑新理论,提出了城市规划中要不断地融人多元化的现代建筑理论,丰富城市规划的内涵,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潮流都融入进去,对城市规划保持既沉淀又继承的传承精神,是建筑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期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内涵丰富提供围观的理论支撑。

一、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

中国现代建筑理论与其他社会现象不同的地方,是它既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因而必须服从唯物辩证法哲学思想,即自然辩证法规律的指导;又体现了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改造,因而又必须服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目前,国内建筑界,对我国现代建筑内容中的诸要素,即功能、技术、经济这三者的相互关系,基本上是这样的表述的:构成中国现代建筑内容的基本要素:①功能,它是中国现代建筑的目的;②材料、结构、设备、施工等物质技术条件,它是达到上述目的手段;③经济,它体现了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现实水平。

二、现代建筑理论多元化

(一)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由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首先提出。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反映出形式与使用功能的一致性。

(二)国际式建筑

国际式建筑最早出现于1925年,由格罗庇乌斯编写的《国际化建筑》一书,书中搜罗了许多国家的新建筑,这些建筑均无视地形、气候、文化等因素,形象趋同,指出各国建筑师相互影响,在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彼此接近的形式和风格,是现代主义建筑刻意追求的目标。国际式没有自己的组织,却在许多著名建筑师的作品中得以体现,以

1

现代建筑施工与造价

技术代替艺术,认为美即功能,把使用者抽象为生理或物理意义上的人,以精确的类似外科手术式的精密手法对待建筑中的功能问题。忽视不同文化地域人的精神审美要求。导致国际式泛滥,又被称为方盒子建筑。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性和发展两个基本概念。可持续性可以理解为人类对环境资源支配的可承受能力和承载能力。发展是指人类物质财富的增长、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实本质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建筑体系中的应用也被称为生态建筑,最早是在1975年6月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中提出的,当时由于人类进入工业化以来,依靠对自然界资源的无限制掠夺和以破坏生态环境平衡来发展经济,造成了环境恶化,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危机,如温室效应、森林覆盖减少、水土流失、两级冰层消融、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和淡水污染等等,都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可持续建筑的设计尤其注重考虑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理念就是追求降低环境负荷,与环境相结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

(四)建筑文化理论

众所周知,文明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即是在民族和地域的发展中起到正面积极或者负面消极作用的因子,而建筑文化是文明文化范畴中对建筑物的含义界定,是建筑所体现的一种民族和地域历史的一种载体,例如民族遗留下来的语言文字、建筑、历史遗迹或者宗教信仰

三、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新思想

(一)新城镇运动

新城镇运动起源于英国,出现于1898年霍华德在他的作品《明天:真正改革的和平途径》里表述的“田园思想”理念。霍华德认为,新城镇建立能使英国摆脱当时拥挤不堪的城市生活。因为城镇具有完整的社会功能,不但能为城里的居民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还有城市所缺乏的高空气质量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城镇之间彼此分开,但又通过便捷的交通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环绕城市,并能满足城市人口所需要的资源的卫星城片区。

(二)城乡二元结构

1954年,阿瑟·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结构理论,把国家的经济结构划分为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前者在生产中使用可再生产性资本,劳动的生产力较高;后者在生产中使用不可再生产性资本,劳动力隐蔽失业,劳动的生产力很低,甚至为零或负数。把经济发展看作城市资本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过程,并提出经济的发展是劳动力从农业转向工业的发

·2

第一章现代建筑

展,从而导致了城乡的分化,形成二元结构,城市成为工业发展中心,而村镇则属于为城市提供服务的农业中心。

(三)现代建筑理论应满足城市规划

(1)在建筑功能上,一定要符合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及其物质文化现实需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人们对建筑功能的要求当会有所提高。

(2)在建筑技术采用上,同样必须立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水平,诚然,在建筑业中应当尽量多地采用世界上的新技术,当前,国际上正在出现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3)建筑经济问题,目前我国经济的现实是:“我们面临着大规模建设任务,但资金不足,矛盾比较集中,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其中“建设业经济效益如何,对整个国民经济关系极大”但是我们切不可把建筑经济问题仅仅理解为“片面节约”。建筑经济的基本问题,是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如果任意降低建筑功能标准和工程质量以及建筑技术要求,就只能是鼓励粗制滥造,将带来更大浪费。

由于人类思维方式的不同,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各种思路和各种方法也不尽相同,现代建筑理论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对现代建筑理论的新意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在现代社会,建筑师所设计的建筑所承载的功能性意义也有所不同,公共建筑的内涵、意义和使用的范围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应该顺应局势的创新思维,在运用传统良好的创作手法的同时要创新地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部分,以求更完美的现代建筑理论。

第二节现代建筑的再现性

现代建筑虽然出现在20世纪初期,但其源头可追溯到18、19世纪。现代建筑普遍否认以及减少建筑的再现性,本节从再现的角度呈现一个更加统一和连贯的现代建筑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再现一真实”、“形式一功能”、“装饰一结构”之间关系的演变

20世纪下半叶的众多现代建筑史学著作视野开阔,对现代建筑的认识更加宽容和多元。如彼得·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从浪漫主义、复古主义、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等方面论述了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的变化和形成过程;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追根溯源,努力挖掘当代建筑形式作为一种结构和建造诗学的发展历史等。2010年,尼尔莱文(Neil Levine)收集整理了自己于1994-95年间在剑桥大学任艺术与建筑史教授时期的讲座,汇编出版了《现代建筑:再现与真实》(《Modern Architecture:Representation and

Reality》)一书,首次研究了现代建筑复杂的再现问题,从再现的角度重塑了18-20世纪欧美的现代建筑史

现代建筑在其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后期的演变中,与历史和自然背景下的结构,材

·3

现代建筑施工与造价

四、在抽象中重现的再现性

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吸收和发展了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的思想,认识到摩天大楼的“折中主义”的缺点。20世纪初,莱特对传统住宅进项大胆革新,创造全新的草原式住宅,表达时代和地点,空间取代结构和建筑秩序成为建筑表达的重点,这种空间概念腐蚀了传统的再现理念,消除了除几何与抽象以外的历史参照。1911年,赖特搬到威斯康星州中南部,建造自己的居所和工作室“塔里艾森”,这座建筑标志着他对建筑再现的思考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这里,建筑作为自然景观中的一个序列,与自然相互依存,模糊建筑与景观之间的界限,将建筑转向通过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表达空间,呈现出一种没有历史的再现性。塔里艾森再现了静态的自然,到了20世纪20年代,赖特开始对模仿自然随时间迁移而变化的动态效应感兴趣,流水别墅将自然表现为一种积极的,不断变化的现象。自劳吉尔以来,表达时间往往依赖于历史,通过对历史形式的重用唤起人们的时间感知,而流水别墅仅仅通过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再现了时间维度。

20世纪20年代,现代建筑的演变分为新传统和新先锋两部分,以赖特为代表的新传统的主要特征是对历史的新态度,接受再现性的基本概念;新先锋将工程学作为建筑形式几何抽象性的来源和解释,在所有的新先锋建筑师中,密斯(Mies Van der Rohe)获得了更大程度的抽象。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没有对自然或历史模型任何明确的参考,结构被解读为平面和抽象线条组成的三维空间网络,明确的非对称平面布局以及解放的墙体体现出对古典再现理论的否定。而后,密斯将关注的重点从现代主义普遍关注的空间转向基本框架体系的交接关系,表明现代与传统的对立不必再以牺牲建筑的梁柱关系为代价,密斯使用标准工字钢将柱子作为空间边缘的抽象标记,而不是支撑的意向表达。密斯的工字钢并不再现它们之外的东西,技术将现代与历史上所有的时期区分开来,这个时代的内在结构出现了真正的建筑,工业机器为建筑提供了理想的形式

与密斯不同,康(Louis Kahn)重新思考功能主义本身如何根据传统的再现性要求进行重新评估,康基于历史模型和类型学建立了一个先验的再现理论,面对一个项目,应该首先质问自己“空间想要成为什么”,然后“秩序”不期而至,最后才是外向的“设计”即切实地把基地、结构、材料、预算和项目的特殊要求考虑进来。但是客户的需求往往会侵蚀方案首次提出的理想的再现表达,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康在方案设计初期将“妥协”纳入,在建筑物周围包裹废墟,并将废墟转化为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康对未完成概念的依赖使他能够接触历史框架,这使他能够重新构想再现的概念,同时不违反“装饰即罪恶”的现代建筑教义,将历史呈现为一种已经被抽象后的形象,建筑剥离了传统意义上“完成"”的概念,减少为一种裸露的状态,用典型的现代性术语解决再现性问题。康“未完成”的抽象通过结构理性,以现实为基础的历史主义回归到现代建筑并与最早的“再现”产生联系,同时预示着新时代的来临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当代文化?如何认识当代建筑学纷繁复杂的风格并存现象?如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