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租界与日本居留民团》程维荣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5-04 21:22:17  5 epub

图书名称:《天津租界与日本居留民团》

【作 者】程维荣作
【页 数】 234
【出版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21.06
【ISBN号】978-7-5520-3540-7
【价 格】78.00
【分 类】租界-地方史-天津;日本-侵华-史料
【参考文献】 程维荣作. 天津租界与日本居留民团.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天津租界与日本居留民团》内容提要:

清末,列强为瓜分势力范围,先后在中国开辟租界,天津形成“九国租界”格局,其中的日租界建立了日本居留民团。本书对天津日本居留民团的形成轨迹、组织结构、行政管理权及警察执法权,以及所谓教育文化卫生等活动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剖析,揭示了日本居留民团在日本驻天津总领事馆的监督下进行侵略扩张、旨在建立殖民制度的实质。

《天津租界与日本居留民团》内容试读

第一章

近代天津租界格局的形成

近代中国各地出现的租界,是英国、法国等为先锋的西方列强以武力入侵中国,迫使清朝接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天津在地理上接近海河出海口,作为北京门户,位

置十分重要,其被占领,是19世纪末列强侵华重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直接威胁北京的主要依托。就天津设立租界的进程来说,每一次都是对华战争后列强挟战胜的余威而实现的。这可以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随着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的签订,天津开埠,1860年(咸丰十年)11月,英国率先在天津设立租界,以后又进行3次扩张。英租界设立不久,法国、美国接踵而来,也先后

在天津设立租界。第二个阶段是甲午战争及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1895年(光绪二

十一年)10月,德国在天津划定租界,以后又加以扩大。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8月,日本在天津划定租界,并留预备租界。第三个阶段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辛丑条约》

签订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12月,沙俄在天津开辟租界。接着,比利时、意大利与奥地利先后在天津划定租界。在这种东、西方实力消长、两种社会制度文化形态剧烈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天津建立起中国内地城市中数量最多的租界,形成“九国租

界”的格局。特别是日本租界的建立,与中国其他地方的日本租界一样,使天津承载岛国封建专制军事政权殖民奴役的沉重与血腥,是近代中国史屈辱的一幕。

第一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天津租界的开辟

海河,又先后称界河、沽河、白河,地处华北平原,是华北地区的大河。其以

2天津租界与日本居留民团

卫河为源,总长1032千米(一说以漳河为源,总长1329千米)。海河上游河面宽阔,是条件良好的内河码头。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北运

河)五大支流及其分支如蛛网一般通往华北各地,为华北最大的水系,并且汇合

成海河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天津市区。海河干流长73余千米,东流入渤海,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堪称天津的城市摇篮。海河入海口称为大沾口,为京津门户,被誉为“津门之屏”“海防要隘”。自海河出海,可驶抵南北各省,远达太平洋和印度洋。

现代天津简称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与山东、辽宁两个半岛相望;北依燕山,与河北省、北京市相邻,目前市域总面积1.19万余平方千米,共辖16区,人口1000余万人。是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目前的天津市区面积207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00

余万人,划分为和平、河西、南开、红桥、东丽、西青及濒临渤海的滨海新区等11个行政区。

天津地区早就有人口居住。在遥远的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以渔业、农业和

盐业为生的人口聚落,东汉末年天津周围成为人口繁衍生息的聚集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军粮城一带出现了城镇;隋唐时期天津蓟县(渔阳)成为北方军事重镇,驻军近10万人:北宋,天津地处宋辽对峙的前线;金朝迁都燕京(今北京)后,出

现了柳口镇(今杨柳青镇)和直沽寨等军事驻地,这是今天的天津市区最早的建制。元代直沽寨因为漕运、盐业和屯田,发展为相当繁荣的海口重镇,1316年(延祐三年)改直沽寨为海津镇。

从人口聚落到寨再到镇,反映了天津城市形成前的发展主线。

明朝的“卫”,是府兵制下的军事据点,一般为海边军事重镇,用于防备海寇。明朝前期,为了防备外族,于1404年(永乐二年)设立天津卫,从此有“天津”之名,表示拱卫京城的海边要塞。翌年,天津筑城,即后来的老城,位于今天津市区的西北角。所谓天津卫,实际上包括天津城周围的三个卫,即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指挥机关设城中。其军事管辖东起渤海,南抵山东德州。在行

政上,天津卫城分属两县,即西门和南门外属静海县,东门和北门外属武清县。天津卫的建立与筑城,标志着中央政府对天津军事地位的认可。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天津作为拱卫首都的门户,衔接南方、京城和辽东前线

第一章近代天津租界格局的形成3

之间粮饷、军队和装备的转运。原先南方粮食海运或河运至天津,再用小船运往北京和辽东驻军。1415年(永乐十三年)大运河全线贯通,遂罢海运,漕运日

增。漕粮汇聚储存在天津,陆续运往北京等地,使天津及附近囤积粮食的仓敖在17世纪初增加至300余座,促进了天津中转运输功能的增强和经济实力的提高。

清朝,1725年(雍正三年)11月将天津卫改称天津州,辖武清、青县、静海三县,天津完成了从军事城堡向一个具有行政管理功能的城市的过渡。至1731年(雍正九年)天津州又升为天津府,兼置天津县,并辖青县、静海,以及沧州、南皮、

盐山、庆云县,天津便成为辖六县一州的畿辅首邑。城内并置天津府衙署与天津县衙署,同时设有诸多专门机构,如河道总督、长芦盐运使和长芦巡盐御史,天津钞关、天津总兵衙署等。随着盐业、航运的发展,到1850年(道光三十年)前后天

津城厢人口达到近20万人。

天津滨海地区,“外接深洋,内系海口”,素有“京畿门户”“京津屏障”的说法。有两个天然河流入海口,一是北塘口,一是大沽口。北塘口是原金钟河、宁车沽河与蓟运河交汇入海口,1949年以后因开挖河道,变成潮白新河、永定新河与蓟运河交汇入海口。大沽口是海河干流入海口,水路可通天津,连接北京,又称海门、塘沽口。近代大沽口成为北洋水师基地,大沽船坞为北方第一大船厂,也是

中国近代海洋化工发祥地。海河从大沽口蜿蜒前伸,汩汩流淌,一直到天津城。

塘沽在大沽口西北面,位于海河北岸,是海河下游最后一个村子。塘沽原为小渔村,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塘沽作为大沽炮台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奏准将铁路从芦台建到塘沽,主要运送开滦煤矿的煤。自1890年(光绪十六年)起各国纷纷在塘沽占地盘,建码头、仓库和办事处(大多在北岸),北岸畸型发展起来。1914年塘沽建成中国第一精盐公司,以后人口不断增多。1939年,日本在海河入海口建筑大型人工港一塘沽新港,开挖引河,筑造防波堤,塘沽以东成为港区,塘沽地区向东、西、南进一步扩大。

海河流域属于半干旱、半湿润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少雨,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平均年降水量548毫米左右。17世纪以来,海河流域大洪水平均20年发生一次,天津曾多次被淹及。

天津租界与日本居留民团

表1一1一11937年天津河流最高水位表

河流名

日期

时间

水位(T.D)米

气候与最大风速(米秒)

风向

海河

10月11日

1:30

5.53

晴后雨,11.80

北、北西

北运河

10月1日

19:00

3.36

晴天,3.36

南,南西

南运河

10月9日

6.53

子牙河

10月9日

6.73

资料来源:陆承素等:《天津日本租界居留民团资料》,第三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塘沽口,海河北岸原属奉天府宁河县,南岸原属河间府沧州静海县。1949

年1月将塘沽、大沽地区合建为塘大市,1952年2月改称塘沽区。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清朝被迫与英国签订《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城市第一批开埠,成为最早设立租界的通商口岸。而位于北方的天津,较晚才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开辟租界。

19世纪40年代末以后,英、法等国对外加紧扩张,它们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对华条约所攫取的权益越来越不满足,与清朝政府的矛盾日益加深,企图利用中国内部的太平天国革命,通过对清政府实行外交讹诈即“修约”谈判,扩大侵华权益。1854年(咸丰四年),《江宁条约》届满12年,英、法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江宁条约》,要求中国全境开放通商,被清政府拒绝。于是英、法等国决心发动一场新的侵华战争。

1856年(咸丰六年)10月,英国军舰以广东水师搜查停泊在省河海珠炮台附近曾在香港注册但早己过期的船只“亚罗号”并捕走海盗、“侵犯英国的尊严与权利”为借口,在英国当局支持下,悍然向广州城发动进攻,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

争。英国的强盗行径得到法国与美国的支持。本来只有英国一国出兵限于广州

一地的武装冲突,升级为英法联军的全面侵华战争。沙俄也趁火打劫,在中国黑龙江以北地区占领大片中国领土。1857年(咸丰七年)年底,在英法联军的进攻下,广州城失陷。接着,英法军队决定联合北上,将进攻锋芒转向中国北方,意图逼迫清政府屈服。翌年5月,英法联军军舰抵达大沽口外,溯白河而上,英、法、美、俄四国公使继而向清朝发出照会,要求清廷立即派出谈判全权代表。清廷顿

第一章近代天津租界格局的形成5

时惊慌失措,只图息事宁人,于是派直隶总督谭廷襄为代表到白河口谈判。但侵

略者并无谈判诚意,发动了武力进攻。

从明朝中叶开始,为抵御倭寇入侵,在大沽口开始构筑炮台。清朝于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鉴于大沽口险要形势,修筑砖木结构炮台两座。以后,炮台增修加固,至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建成大炮台5座、土炮台12座、土垒13

座。1858年(咸丰八年),清政府又对大沽炮台进行全面整修,分别以威、震、海、

门、高五字为5座大炮台的名称。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舰队开始进攻大沽炮台,战斗进行了1个多小时,炮台失陷。随后,英法与美俄联军水陆并进,抵达津郊,清朝派大学士桂良等与其谈判,被迫接受侵略者的条件。6月26日和27日,中英、中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56款附约1款、42款附约6款。其中规定:外国公使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南京、镇江等口岸,外国军舰、商船可驶入长江及各通商口岸:修改税

则:外国传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进一步明确有关领事裁判权的规定;清朝对

英赔款400万两,对法赔款200万两。《天津条约》的签订,反映出外国已把注意

力从南方转移到北方,直接威胁清朝统治的核心一北京。在此以前,沙俄已经

图1一1一11858年6月在海光寺签订《天津条约》情景

资料来源: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等编:《近代天津图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6天津租界与日本居留民团

于5月28日强迫清朝签订《瑗珲条约》3条,我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广大领土被划为俄国属地,而原属我国领土的乌苏里江以

东4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则划为中俄共管。沙俄还抢先于6月13日与清朝签订

中俄《天津条约》,取得了与英、法几乎一样的侵华权益。

《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帝心有不甘。一面派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师督

办海口战备,礼部尚书瑞麟为直隶总督,协同重修大沽炮台,大力整顿大沽防御体系;一面再派桂良等去上海与英国代表谈判税则,企图以全免夷税为交换条件,幻想侵略者放弃到手的权益。英、法公使拒绝与清钦差在上海进行《天津条约》换约谈判,坚持入都换约。1859年6月25日,英、法、美公使各率舰队再由上海北上到达大沽口外挑衅。英法军舰并驶进内河开炮轰击炮台,守军还击,敌舰被迫撤退,随之敌军登陆,被守军消灭470多人,英军司令何伯重

伤。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的唯一一次胜利。

英、法对大沽口之败不肯善罢甘休。1859年11月,英法决定进行报复。翌年7月,联军近2万人乘坐军舰至大沽口外,8月1日从北塘登岸,又排成散兵以排枪阻击清军马队冲锋,并以炮火轰击,清军马队几乎全军覆没。联军随即占领塘沽,并攻占北塘炮台,清朝将领僧格林沁弃阵逃回通州,守军向联军让出南

岸各炮台,大沽口防线全面崩溃。

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口后,又攻到天津城下,经过激战,7月21日,英法军队占领天津。咸丰帝命桂良等赴天津议和,后又改派载垣、穆荫议和。英法联军继

续北犯,其专使巴夏礼到通州,9月14日开始与载垣等谈判。接着,经过张家湾之战,联军占通州。又经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部溃散,咸丰帝逃往热河行宫。清政府被迫再开和谈。联军攻入圆明园大肆烧杀焚掠。经过谈判,1860(咸丰十

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续增条约》即《北京条约》9款,并且互换《天津条约》批准书。翌日签订中法《续增条约》即《北京条约》10款。两条约内容基本相同,其中规定清朝分别赔银800万两。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北京条约》均规定天津开

埠通商。中英《北京条约》第10款规定:“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贸易均照经准各条所开各口章程比例,画一无别。”中法《北京条约》第7款规定:“直隶省之天津府克日通商,与别口无异。”这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