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兴医书四种 中风病治疗经验集》赵振兴编著;李源校订|(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5-04 14:16:38  68 epub

图书名称:《赵振兴医书四种 中风病治疗经验集》

【作 者】赵振兴编著;李源校订
【丛书名】赵振兴医书四种
【页 数】 115
【出版社】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5.10
【ISBN号】978-7-5377-5201-5
【价 格】15.00
【分 类】中风-临床医学-经验
【参考文献】 赵振兴编著;李源校订. 赵振兴医书四种 中风病治疗经验集.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赵振兴医书四种 中风病治疗经验集》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赵振兴先生关于哕病的诊治经验,其中既吸收了历代中医名家的很多经验,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又有赵先生自己的独特的认识,这是通过对一个疑难病症的剖析,展示中医临床思路的一部佳作。

《赵振兴医书四种 中风病治疗经验集》内容试读

第一章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祖国医学有关“中风病”的论述很多,脑血管疾病即属于祖国医学“中风”“卒中”“类中”“真中”等范畴。有关中风病的论述散见于浩瀚的祖国医学文献中,它是中医学伟大宝库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份宝贵财富,以便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中风病的临床特征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轻者仅有口㖞,半身不遂,或兼见言语謇涩。因发病较急,病情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似,又“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故古人将其类比为“中风”,它与《伤寒论》之“中风”同名而实异。

风病治疗经验集

祖国医学的中风病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动脉血栓形成、脑动脉栓塞、一过性脑缺血发作以及某些特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血管疾病。历代有关中风病的论述非常丰富,其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一书。《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灵枢·刺节真邪》曰:“营卫稍衰则真气

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第一次提出了中风病的主要表现是“偏枯”。《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中说:“忽忽眩晕而巅疾。”《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

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素问·脉解篇》曰:“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

怒者,名曰煎厥。”以上所讲的“巅疾”“厥证”似指今

日之中风病。自《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均有所发挥和阐述。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作了精辟的论述,并阐明“夫风之为病,

当半身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诞。”这是张仲景根据病情的轻重和病变部位的浅深,而将中风病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前者病邪尚浅为轻,后者病邪已深为重。这证明我国古代医家已经注意到了中风病的临床分类问题,对中风病病情的观察了解以及对中风病预后的判断有了相当的认识。该临床分类法在一千七百多年后的今天对中风病的治疗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到隋代,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诸病源候论》问世,巢元方在其著作中对中风(风癔候)作了明确的记载,对中风病的症状作了形象的描述:“其状奄忽不知人,喉里噫噫然有声,舌强不能言。”

唐代医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引岐伯曰:“偏枯

2

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腠之间。”“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室室然,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以上说明了中风病病情有轻有重,各有不同的症状表现。

祖国医学在唐宋以前,认为中风病为“内虚邪中”所致,病因概属外风,临证多用荆芥、防风、羌活、独活、秦艽之属。金元时代刘河间认为是“心火暴甚”,立“主火”之说。他说:“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邪,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热气佛郁,心神昏瞀,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夫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素问·玄机原病式》)李东垣认为是“正气自虚”,创“主虚”之论。李氏谓:“中风者,非外来之风,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病;壮岁之际无有也;若肥者则间有之,亦形盛气衰,如此。”(《东垣十书》)而朱丹溪则认为是“湿痰内热”所

治疗经验集

引起的,创“主痰”之说。丹溪曰:“西北气寒,为风所中者诚有之,东南气温地湿,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丹溪心法》)三家学说各有所发挥和创见,其共同点均为否定了“风从外中”之说,着重于内在因素,这是有关中风病病因学的一大转折,说明中风一义,自刘河间始已与前人有不同的、进一步

3

的认识。元末明初医学家王安道根据刘、李、朱三子之论,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把本病分为“真中风”和“类中风”。王氏在其《医经溯洄集》一书中明确指出中

风病是由于机体本身病变所致,发病多在四十岁以上,

本病的发生常因情绪波动而诱发,他说:“凡人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

年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至明代张景岳则强调“中风非风”。他在《非风论》一篇中驳斥了以中风病机

为外风所致的错误观点,他说:“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

中风症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而古今相传,咸以中

风名之,其误甚矣。”景岳认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此致病之本也。从而可见,古代医学家们通过临床实践的观察,对本病已有了相当清楚的认识。

清代医家对于中风病的发病机理认识更加明确,普遍认为中风病乃内风为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进一步阐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指出: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清代医家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亦提到中风瘫痪,非外中风邪,亦非肝风独盛。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我国医学史上富有创新精神的医学实践家王清任敢于疑古,善于创新,大胆提出了“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的独特见解。王氏所创

4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病半身不遂(气虚血瘀型),方中重用黄芪,临床应用,效果卓著,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另外,古代医家早已注意到中风与肥胖的关系,沈金鳌说:“肥人多中风,河间日人肥则腠理致密而多瘀滞,气血则难以通利,故多卒中也。”李中梓也说过:“肥人多湿,湿加热易生痰。”由此可见,历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的观察,早已注意到中风病发病的内外因问题,强调了中风病发病的主要依据是人体的内在因素,有时很可能是综合因素而致病。

清代末年,随着西方医学的不断输入,祖国医学家们参考西人医学理论,结合祖国医学关于中风病的传统理论,提出了新的、合乎临床实际的见解,发展了祖国

医学关于中风病的理论。张伯龙氏遵循前贤古训,参照西人神经学说认为,凡卒倒昏瞀,痰气上壅之中风,皆由肝火上亢,化风煽动激其气血,并走于上,直冲犯脑,震扰神经而为昏不识人,喝斜倾跌,肢体不遂,言语不清诸症,皆脑神经失其功用之病。清楚地认识到中风病

治疗经验

其病变部位在脑,为气血上并壅阻于脑而成本病,揭示了中风病与脑的关系,对其病理实质做了探讨。

近代名医张锡纯先生结合西医理论将中风病分为两大类型,即“脑充血”与“脑贫血”。这与现代医学将脑血管病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吻合。张氏尤对脑贫血一证论述颇详,他说:“脑贫血者,其脑中血液不足…其人常觉头重目眩,精神昏愦,或面黄

5

唇白,或呼吸短气,或心中怔仲,其头与目或间有作痛之时,然不若脑充血之胀痛,似目有收缩之感觉而作痛,其剧者亦可卒然昏仆,肢体颓废或偏枯。其脉象微弱,

或至数兼迟。”他认为,脑贫血的主要病机是宗气不能贯

心脉以助之上升,脑中气血皆不足也。治疗上则主张脑贫血治法固当滋补其血,尤当滋补其胸中宗气,助其血

上行。

综上所述,祖国医学文献中有关中风病的论述,对

其病因病机的阐述经历了从外因到内因为主的两个主要阶段,以内风立论,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符合中风病发

验集

生发展的规律。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病的发生,不外在本为阴阳偏盛,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气壅塞而形成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的症候。强调内因,重点在于肝肾亏损,宗气不足,在此基础上渐渐形成血涩、血滞、血瘀或风火挟痰上扰而痹阻经络,或蒙蔽心窍,或气不运血,脑络失养而为本病。

学习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论述,对理解中风病的本质,有很大的研究和探讨意义。有志振兴中医事业的医务工作者应当把这一份珍贵经验发扬光大,结合临床实践,大胆创新,不断积累经验,以实际行动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