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原阳 刘渊然道脉研究》黄吉宏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5-04 11:02:53  71 刘渊然 刘渊然 epub

图书名称:《赵原阳 刘渊然道脉研究》

【作 者】黄吉宏著
【页 数】 360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2018.10
【ISBN号】978-7-5188-0655-3
【价 格】88.00
【分 类】道教史-研究-中国-元代-明代
【参考文献】 黄吉宏著. 赵原阳 刘渊然道脉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8.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赵原阳 刘渊然道脉研究》内容提要:

赵原阳与刘渊然为仕途关系,二人在元明道教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在教内外史料丛考基础上,本书试图结合二人家族成员“由儒入道”的心路转变、事功抉择与著述精义,重新审视元明政教互动格局下道教发展研究的历史承续与精神图景。尤其是刘渊然上承赵原阳、下启邵以正,历事明初五代帝王,不仅是该道脉南北传承由微入显的关键人物,也是元明皇极经世、教派关系面临深刻调整的重要亲历者。

《赵原阳 刘渊然道脉研究》内容试读

绪论

一、缘起

随着道教宗派、人物思想与专门史研究的深入,继六朝神仙道教、隋唐宫观道教、唐宋转型问题①之后,元明道教涉及地域道教流布、宫观身份多元交织、宗师派谱接续重构等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赵原阳、刘渊然又正好处于元季明初政教变动的重要时代,其入道的境遇与当时宫观发展的人事格局、经教播化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烙印呢?随着明初帝王对全真与正一政策的调整,赵原阳、刘渊然主要凭借道法的高超,又是如何逐渐在全真与正一两大道派之外,拓展道脉,挺立自身主体性的呢?

选题循此问题意识为切入点,围绕人物与元明代宫观道教涉及身份识别的复杂性,即“同人于宗”还是“同人于谱”的问题,试图在“实的历史”与“写的历史”之间,挖掘学术理性与宗教信仰之间书写上的差异性,揭橥后世文本中将赵原阳、刘渊然作为净明、清微等的传人,究竟在何种历史叙事与宗教情感中是恰如其分的?

从传教模式看,元季明初在唐宋与明中叶之间,正好处于依附宫观授箓发展的“主流模式”渐而寻求“以人为本”“倚重道法”的个体传贤模式的流变中。元季赵原阳等高道云游参访的孤往沉潜精神,也是道教“礼失则求诸野”以调整自身发展思路的体现。随着统治者身份的改变与时局由乱到治,道教发展空间逐渐又由山林契机地转向市林,明初帝王频繁征召各地高道云集南京,施展道法,德润天下,刘渊然一系道脉正是在这一

①对于唐宋变革论与人物思想个案的探究,可参阅孙亦平先生:《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绪论》部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受此启发,本书力图以赵原阳、刘渊然师徒道脉来上下求索,藉此推进元季明初道教史论的微观认知。

赵原阳、刘渊然道脉研究

情势下不断汇入道教的历史洪流中以实现道济天下、自度度人的宏愿。

历史进入明中叶嘉靖之后到清代,该系道脉不仅在净明、清微等经籍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诸真总谱与宫观宗师图像中,通过门徒的努力也得到契机地嫁接营构。对此人与事历时性的风云变幻聚焦,有助于细化元明道教宫观建制型宗派的动态认知。具体到高道自身“行动中的法”,可谓百舸争流,这一“内炼心性、外行道法”的潮流与趋势,对于教内外修道者或对道教充满热忱的群体而言,远比“纸面上的法”或传统教派上的“谱更具获得感、更具亲和力。

从著述思想看:赵原阳与刘渊然的著述,多由其弟子整理且存世较少,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二人重践履的实践品格。检索二人著述多“合而时、时有感”而发,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针对性。二人的师徒情谊,不仅体贴于日常的“供薪煮石服勤劳”,而且也入微于立言宗趣的思想传承中。赵原阳著述主要有《原阳子法语》《灵宝归空决》《仙传外科集验方》,道法辑佚散见于《道法会元》,按《正统道藏》中所收“清微雷法”序、跋数篇,明显具有内丹与道法融摄的时代特征。刘渊然本人著述存世的,主要有其弟子邵以正整理的《长春真人语录》,而《义枢》《增注感应篇》散佚,按清代黄虞稷《千倾堂书目》有存目。

师徒之间,薪火相传,无论是作为赵原阳嫡传弟子的刘渊然,还是作为刘渊然嫡传弟子的邵以正结集《青囊杂纂》囊括赵、刘道医著述并扩充之的行为,在“为先师继绝学”的层面上,都秉承了“至道以体极为宗”的一以贯之精神。从弟子对师父的法嗣学脉与归属认同层面看:弟子中往往通过修缮生前赵、刘馆居过的道观,结集编撰生前言传身教话语等方式来追忆师徒感情、彰显师门事迹。对二人历史世界的史论考究,有助于加深元明以来道教由“极道”向“济道”重心的下移变迁,以及重新审视文本背后融汇儒佛教而呈世俗化、发用化与心性化的理论与实践特色。

刘渊然历事五朝帝王,生前死后备受崇遇。就道教的社会化进程看:明初官方主导的道藏编撰,广延包括刘渊然弟子邵以正等在内的羽士,使得历经元朝焚毁道经后的道教发展低迷状况逐渐恢复元气。国家的总体稳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类大型的文化编撰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英宗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正统道藏》得以顺利完工。此外,宫

绪论

观道教的兴复与各阶层乐善好施的崇道行为,使得道教不断融入社会与市井生活中,透过刘渊然墓葬习俗的历史变迁,可以管窥道教在社会移风易俗上的文化心理影响。

赵原阳(?-1382)、刘渊然(1351-1432)、邵以正(?-1462)、喻道纯(享年七十,卒年推测大致期间为1483-1488,理由资佐正文传述)

四代人之间的道脉演进,可以细化以往通史类著述,多以明中叶嘉靖作为道教“由盛转衰”的节点认知。然明初道教在嘉靖之前近两百年:对此以往所谓道教的民间化或世俗化、近于民间宗教等价值评判,与实际上横亘于明初至明中叶期间的具体状况,某种程度上是有待进一步深化“何以盛衰”之理据的。

就赵原阳、刘渊然而言:二人皆学识渊博、体道至极、道法高超之人,又能贯通道医,济世度人,使其道脉在元明之际独树一帜。赵原阳本为王侯世家,少举儒业,后因赶考得病,加之生处乱世而入道,兼习全真、净明、清微、正一诸法。其嫡传弟子刘渊然为明初备受礼遇的高道,生平活动踪迹主要在江西的赣州、于都、宁都金精山、龙虎山、南昌,江苏的南京,北京以及云南等地。赵原阳、刘渊然在道门内部有以许真君信仰为中心的“净明嗣教五传、六传”之称。尤其是刘渊然在云南等地广植道缘法脉,其云南法裔流布甚广而被后世尊为云南道教长春派的宗祖,这些使得两京之外的门徒渐成气候,到了第三代以后而重新衍创新的派谱,云南长春派更是绵延至今。对此道脉法裔空间流布的多角度考察,有助于挖掘其与传统家法授箓不同的“兼容并包”宗风。

此外,本书考察远在云南的徒裔们尊崇“刘长春真人”为宗祖之长春派、京畿附近李得晟天津天后宫的发展变迁,也有助于重新审视元明道教内部各宫观祖庭的身份谱系归属,即因道士个体的流动而呈多元兴替、道法交织的历史图景。加之历朝历代帝王对道教的亲疏、话语乃至政策取舍,往往会对不同教派、同一道派不同支派的荣辱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都体现了宫观荣枯因人而兴替,“人依时变”的演进不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多维性。

兹举南京西山道院与玉隆西山的关联问题佐证之。按《明史》记载张宇初道法为刘渊然所授,而刘的师父赵原阳,曾往信州龙虎山参访过张宇

3

赵原阳、刘渊然道脉研究

初的父亲张正常。因道法高超,甚得张正常等人的赞誉。然两代人之间,就刘渊然1393年,即43岁被朱元璋召请馆居南京西山道院之前,历史上是否与净明西山有关联,目前史料不是很清楚。可以大胆假设的是:刘渊然16岁赣州入道,后来又被赵原阳携归宁都金精山。刘渊然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过南昌,曾因官属请祷,求雨抗旱,大雨倾注。1398年五月,他曾再度赍手诏游名山洞府,求谒神人。两次出游,当知晓今南昌附近的净明西山玉隆万寿宫,但是否实地到过,仍需“小心求证”。

史料明确记载:刘渊然在江西近距离接近玉隆西山的确切时间为1390年,应地方官邀请“道过南昌”祈雨。但有人推测刘渊然始终没有入住过净明派祖庭玉隆万寿宫,其原因有二:“一是玉隆山万寿宫元末至明初已经萧条了,这一点可从《逍遥山万寿宫志》得知。《志》中不管从祖师传记,还是人物传记中对于这一时期的记载非常少,由此不难看出,此时玉隆万寿宫没有什么杰出道教领袖。因此刘渊然访道、学道过程中没有去玉隆万寿宫学道。第二就是其师赵原阳也从没入住过玉隆万寿宫。因此玉隆万寿宫认为他不是正统净明派,而不得人住玉隆万寿宫。”①这实际涉及净明道信仰的核心、萧条兴衰与“正统”评价的标准,背后到底与入住有多大的关联性呢?

窃以为上述理由不是很充分。首先第一条:元明的许真君信仰仍为历代君王所看重,其“神道设教”的教化功能,在广大南方地区尤其是江右仍是很兴盛的。结合章文焕先生考证:元成宗即位贞元年(1295),在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赐额“铁柱延真之宫”的基础上赐加二字“万年”为“铁柱延真万年宫”。清代新建陈弘绪《江城名迹记》记载元大德癸卯(1304)后虽仅存道士徐希真之庐,四年后(1308)即重建,并由集贤直学士文逊志大书“铁柱”二字、刘岳申作记

到了元末明初,朱元璋在与陈友谅争夺南昌的拉锯战中取得最终胜利后,进香崇奉许真君的铁柱宫,也暗示许真君信仰的官方祭祀之连续性,这为日后许真君重新纳人明代祭祀仪典提供了很好的先例。据《都公谭纂》记载道士神人“盖许真君云”襄助守城明军朱文正、邓愈取胜,使得战役

①熊海明:《明初净明派初探一以刘渊然为背景的考察》(2012年中国道教学院研究生论文)。

赵原阳、刘渊然道脉研究

在元末明初相当长的时间是“云游”而非住宫,赵原阳在元末1353年以后才定居于都紫阳观,刘渊然声名鹊起被征召于明初洪武二十六年(1393),时43岁馆居朝天宫而相对稳定下来,后远置云南,晚年才重回朝天宫。二人平生乃是由于道法的高超,而非依附宫观而闻名于世的。二人的净明宗师地位,通过邵以正等门徒的努力才逐渐以道书刊印增饰的方式纳入宫观派谱中。

换句话说,“祖庭向往说”或非正统不得入住理由不充分。另外,日本秋月观暎《中国近世道教的形成:净明道的基础研究》,除《逍遥山万寿宫志》外,专门根据的《净明忠孝全传正讹》《嗣教四先生传》,检讨了北京、南京、南昌等“同名异地”的西山,以及元明时代到明末清初,较为清晰的净明道传承谱系。是书甚至援引《正讹》卷末附载有虽未收入正统的相承谱系,但欲被认为是与许逊仙道教团有某些关系,或者被传为有关的七个道士的传记,其最后载着净明朱真人和张真人乃是与教团涉及颇深的明末清初人。①实际上,秋月观暎所据文本的版本来源同样未仔细审定,净明道明清谱系的传承,嫁接建构的成分较多。

从以上晋代以来许真君信仰的流变,再结合道经明万历版与清代青云谱版《净明宗教录》卷六净明宗派真人传记的大量扩充来看:反映了唐宋以宫观为固定传教场所的宗派传承正经历着深刻的自我调整,其中包括《原阳赵真人传》《长春刘真人传》等的增饰,使得元明各道派传教主体性之人的因素凸显,即转向倚重高道,或依持道法,成为这一时期包括净明道在内复兴或实现新谱系建构的重要推动力。

挺立主体,以人为本,更能洞悉道派兴盛更多因人而传,“寓法于人”的特色。具体到宋元以来雷法与钟吕内丹的法力威猛而促使求法之人往往追随神游四方的高道,“依之者成市”,此番景象也使得明清后来的诸真总谱等道派宗谱的书写不断带上“攀龙附凤”式的俗世意义

尤其在元季明初政教关系面临深刻调整的情势下,人的主体修道因动乱而打破了依托建制型宗教发展的组织路径,“参与者关注的是神,旁观

①[日]秋月观暎著,丁培仁译:《中国近世道教的形成:净明道的基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59-161页。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