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秦家懿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5-03 22:20:49  128 王阳明

图书名称:《王阳明》

【作 者】秦家懿著
【丛书名】文史小悦册
【页 数】 263
【出版社】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7.01
【ISBN号】7-108-05692-1
【分 类】王守仁(1472-1528)-哲学思想-研究
【参考文献】 秦家懿著. 王阳明.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01.

图书目录:

《王阳明》内容提要:

要了解王阳明的生平和他的哲学,本书是最应推荐的入门作品。书中直溯阳明本人的对话和著述,由浅入深,探讨他的思想精髓:王阳明创立的体系,究竟是“儒”还是“禅”关于王阳明其人,是“圣”还是“凡”经过后世对“王学”的激烈批评,对阳明“心学”该如何给予总的评价本书均有明确、精当的评述。此书初版于1987年,具备那个时代汉学学者平实、儒雅的学术风格。

《王阳明》内容试读

第一章

“王学”的前驱:总论宋明理学

引言

王阳明属于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王阳明,也离不开他生前与生时的思想背景与环境。因此,在细说阳明的生平、著述、思想之前,有必要去返述整个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展开。

笔者认为,宋时的理学是儒家学者受佛老思想的激动,而摈弃陈旧的传经、注疏学,重新在《论》《孟》《学》《庸》四书中,寻求义理而兴起的。它的以四书代五经,以义理替训诂的方向,得自唐代的韩愈、李翱;以太极、性与心、理与气为论学范畴的决定,则来自北宋四家,与南宋集大成的朱熹。笔者称之为“宋学”,以别之于后起的“明学”。

理学的最深层面,是成圣的肯定。一方面,给魏晋以来的“圣人可学不可学”问题,作最后的答复;另方面,也表现大乘佛教对于众生的慈悲的影响。“圣人可学”既是宋儒一致的意思,“如何成圣”便成为研讨问题。朱熹与陆九渊的分歧,在于进学或修身的先后重要性。

“明学”承继“宋学”留下的问题:如何成圣。王阳明提出“致

2王阳明

良知”即是成圣方法。但是这方法牵涉哲理:人心成为万事的准则,而这新得的准则,有犯于正统“宋学”的遗教。王阳明思想的展开,因此也影响儒家的开放,与人心的解放(当然,“宋学”与“明学”的名称,只是为方便而用,并无以性理学笼括宋、明学术之意)。

“宋学”

1.佛老的关系

中国思想史上,时有“正统”与“异端”之争。《孟子》目杨朱、墨翟为“无父无君”;后来的儒家,也以相似的理由,反对佛与老,并合称为“二氏”。“佛”指来自印度与中亚细亚的佛教,“老”则是道家哲学与炼金丹、求长生的道教的通称。到了宋代,道家已受佛家(尤其禅宗)吸收,而失去其独立性。道教则本身受佛教影响,讲究“内修”以求在心内“炼丹”。这种佛老俱有内省方向,对于儒家,也有其刺激性,宋明理学,即在这环境中产生。

至于佛教,自从僧肇(374一414)以老庄思想解释“空论”以来,也与中国思想,发生密切关系。到了唐朝盛世,更产生对于“宋学”最有意思的形上哲学与心性论。前者尤其来自华严宗,后者则来自受其影响的禅宗。根据华严,形而上的“本体世界”亦称“理法界”,形而下的“现象世界”则称“事法界”。“本体”亦称“真心”。真心只一,现象为多。就一方面说,本体不离现象,真心包罗万物;即是“一即多,多即一”或“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意思,亦称“理事无碍法界”。另一方面说,现象各具真心;一尘一毫,亦无欠缺,诸法互摄,不相妨碍;亦称“事事

第一章“王学”的前驱:总论宋明理学3

无碍法界”。这体系中的“理”与“事”二界,对于宋儒发挥的“理”“气”说,固有所作用。

唐武宗灭佛(845)后,各宗衰落;惟禅宗与净土宗尚盛。禅宗称为“教外别传”,谓除佛经之教外,尚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之法。禅宗认为自身可以直溯释迦佛,传至菩提达摩乃至中国。达摩传法于慧可,慧可传于僧粲,僧粲传道信,道信传弘忍(675年卒),是为五祖。五祖后禅分南北二宗;北宗以神秀(706年卒)为六祖,南宗以慧能(713年卒)为六祖。〔2)南宗主顿悟,北宗主渐修。南宗所传之《六祖坛经》,以神秀之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对慧能之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3

〔1】关于佛教思想背景方面,参看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海,商务,1935)第八章。

四世纪末、五世纪初的僧肇之《肇论》是划时代的著作(《大藏经》大正版,第1858号)。至于华严思想,可见于其五祖,唐、澄观《华严法界玄镜》卷上(见上,第1883号,672页:六祖,唐、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见上,第1884号,684690页)。两人皆八、九世纪人。

〔2)宋、道元《景德传灯录》.《大藏经》第2076号,卷三,215一217页。

〔3)以镜比心之喻《庄子·应帝王》即有;《肇论》亦用之;但本文出自〔宋〕宗宝《六

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大藏经》第2008号,349页。笔者选用北宋版书,以应研究宋明理学的需要。此书比唐本(法海记本)长。

4王阳明

故南宗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1)宋明理学家好用之禅语,也多得之于《六祖坛经》。至于“悟”字,与求悟的功夫,更是佛教遗给儒家的志趣。

佛老“二氏”之第二,即“老”,是道家哲学与宗教的通称。为宋明理学而说,“老”字尤指道教。佛道两教,曾有过对立抗争,也有过调和混同的现象。基本上说,佛求解脱,道求长生;两者对于人生的评价,似是全异。实际上说,道教深受佛教影响,尤其“全真派”的道士,可说是“僧侣化”,专以静坐养气,修炼“内丹”为主。禅宗主“心”,又说“传心”;全真派的道教主“性”,又重“秘传”与“口诀”。〔2)北宋时,“紫阳真人”张伯端(平叔,西元十一世纪人),为道教全真派南宗之祖,自述得诀于异人,撰《悟真篇》以发明内丹之道。并言丹药即在人身,不须炉火炼之,因为“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途枉摆抛”。3)张伯端又在书后添序,简述其意:

世人执其有身,而悦生恶死;黄老乃以修生之道,顺其所欲而导之…故《道德》《阴符》之教,盛行于世。然其言隐而理奥;学者虽讽诵其文,皆莫晓其义。若不遇至人,授之口诀…终莫能著其功。〔4

〔1)〔宋]宗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大藏经》第2008号,353页。参看久须本文

雄《宋代儒学)禅思想研究》(名古屋,日进堂,1980),第一章。〔2】参看孙克宽《宋元道教之发展》(台中,东海大学,1965一1968)二册。〔3】参看《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道藏》第141号,卷一,20页〔4)同上书。参看“后序”卷一,20页乙一21页甲。

第一章“王学”的前驱:总论宋明理学5

此书成为道教要篇,又多集注释。宋、明理学家亦有阅之。王阳明诗集与语录,都提及《悟真篇》。

2.化经学为理学

佛老思想的普及,引起儒家的反感。唐时既恢复大一统,又刊行《五经正义》,表示思想亦须统一。可是人心久尚哲理,不易转向训诂注疏之繁。儒家的新任,是化经学为理学。

可是,经学如何化成理学?为达到目的,第一步,是确定方向。佛老思想受人欢迎,尤其因为它们对于宇宙之形成,万物之造化,人生之意义,与心性之探讨方面,提出哲理性的解释,而得弥补专重人伦道德的原始儒家之不足。再者,汉唐的儒学,以训诂为主,其研究对象则是具有复杂内容之《易》《书》《诗》《礼》《春秋》诸经。训诂学不得不集中精神于文字之雕凿;而因小失大,忽视经典广义。宋明理学既得展开,首先是以义理之探讨,代替前代的考据学问,并以哲理较深的《论语》《孟子》以及《大学》《中庸》四部小书,加上《易经》的“系辞”,来代替范围广大的五经,作为学习对象。所以理学之产生,可说是汉唐注疏之学的反动。而理学家的目的,是撇开历代的传注,直接探讨四书所载的“孔孟心传”。不过,他们别开新局面的名义,却是恢复儒家的道统,摈弃佛老的异端。

唐代的韩愈(昌黎,768一824),首扬正统儒学旗帜,他以发

〔1〕参考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十至十四章。冈田武彦《宋明哲学序说》(东京,文言

社,1977)

6王阳明

明“原道”自任,遥承古圣所传之仁与义: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1

宋明理学也称“道学”,就来自韩愈的《原道》。韩愈直溯上古以复《原道》,强调“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因此立“道统”之意: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至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2)

韩愈以为儒家的道统,至孟子而中绝,后来又被佛老夺志。他自己不顾流俗,奋然辟佛,认佛来自方外,并非中国先王之教化:“佛有夷狄之一法耳…上古未有也。”佛氏引人出家修行,废弃伦常,“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不事生产,徒为民害。〔

韩愈又摈弃专事虚饰的骈文,而提倡朴实无华的古文,以为“载道”之器。这是为理学铺路之功;无怪朱熹说:“《原道》,其言虽不精,然皆实大纲是。”〔4)

〔1】《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1809版,台北,新兴,1970).196页。〔2〕同上书,199页。

〔3】《论佛骨表》.《韩昌黎全集》卷州九,497一499页。〔4)《朱子语类》卷一百州七,17页甲。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