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草木pdf电子书在线阅读高清彩绘插图版|百度网盘下载

时间: 2022-05-03 12:10:08  8 葫芦 葫芦 道教

编辑评论:

从16种植物的起源、传播和驯化,到它们的文化记载和历史解读,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生动生动的植物之旅。

人文植物pdf电子书在线阅读

简介

植物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和衣服。苍林踏实,懂礼节。植物的驯化直接促进了人体和智力的发展,文明随之而来。植物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力量,导致世界人口迅速膨胀;它们也引发了无数的战争,导致人类多年陷入战争;植物直接或间接参与世界格局的形成,促进全球贸易,影响人类文明进程;它同时也是人类情感的象征,无数的传说和故事也因此而产生。

植物传达了人和地方之间的联系。全书贯穿128幅插图,可以了解一个土豆的环球之旅;看看古希腊神话中的“金苹果”是如何落入真盘的;通过《玫瑰经》了解那些已经消失的玫瑰经典;探索不同民族对葫芦的原始崇拜……

从16种植物的起源、传播和驯化,到它们的文化记载和历史解读,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生动生动的植物之旅。

编辑推荐

★ 《人文植物: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和崇拜》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苏胜文和中国农业部一级馆长赵爽合着的著作。影视中心。

★ 《人文与植物: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是一堂生动的植物课,一首对植物的悠远颂歌,一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植物驯化简史。

★ 《人文与植物: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带你走进植物的世界,了解植物如何滋养人类生命、塑造人类文明、改变人类世界。

★《人文与植物: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和崇拜》穿插128幅精美插图,包括考古记录、古今中外绘画、照片、老照片、雕塑艺术、名人手迹、历史文物等,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丰富而诱人的人文知识盛宴。

★扫描书中二维码,在美丽的鸟鸣中聆听植物与人类的故事。

关于作者

苏胜文(1966-2020)

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硕士。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着有《西风东传——衣食住行的现代变迁》、《解清晚清之谜》、《1840-1927年中国早期交通现代化研究》 “ 等等。

赵爽

1972年出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现任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一级导演。

序列

生命在天地之间,与草木共存。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大脑逐渐变大的人类逐渐驯化了一些植物和树木供自己使用。这些驯化的植物和树木中的一些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温饱,直接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战争都与对食物、衣服和相关土地、水、人力等资源的争夺有关;这些“资源”的分配和占有不均。另一部分的花草树木与人类的精神生活相连,成为赏心悦目的园林树木或精美的盆景,是体现某种思想感情的象征性植物,是承载着古代文明起源传说的“神植物” .地区、国家、国家的病媒植物……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文植物。

一个

早期人类驯化小麦、大麦、小米、水稻、玉米和其他草类作为他们的主食,至今仍为全世界数十亿人提供食物。食物的重要性对人类来说是不言而喻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标志的中心图案是麦穗,旁边的拉丁文翻译成中文为“Let's have brea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上也有醒目的麦穗。图案。

在西方,面包是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它不仅代表着物质、民生、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动力,更是“一切美好养分之源”。面包“抚慰心灵”,基督徒将其比作“天堂和精神的食物”。在世界历史上,“面包与自由”、“面包与革命”、“面包与大炮”、“面包与爱”、“面包会有,一切都会有”等命题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

从“新世界”传入欧洲的土豆,经过长期的怀疑和排斥,逐渐成为欧洲人的主食。在最极端的例子中,马铃薯收成失败导致爱尔兰大面积饥荒。在今天的英国,位居“英国十大特色”榜首的既不是伦敦桥也不是白金汉宫,而是——炸鱼薯条!外国元首访问英国,吃炸鱼和薯条,被视为必不可少的外交活动。

水稻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明末清初引进的新作物玉米,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即食的特点,是“饥荒最好的备料”。有人说,中国的人口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在几千万的水平,但到了清朝的鼎盛时期,突然膨胀到了四亿左右,这和引进新的有很大关系。玉米等农作物。这并不夸张。

第二

在经济作物中,橄榄油是西方的“神树”,“它使人们获得食物、光明、力量、希望,甚至文明本身。”它与传说中人类的诞生和生存有关。在《创世纪》中,鸽子在方舟中飞回诺亚,嘴里叼着橄榄枝,给他带来洪水退去,大地恢复生机的信息。在希腊雅典,第一棵橄榄树被认为是雅典娜用长矛戳戳的,是世界上所有橄榄树的“祖先”。奥运冠军头戴橄榄枝冠冕,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誉。

在古希腊神话中,作为象征的“金苹果”,与引发战争的绝世佳丽、政客争相抢夺国家的玉玺一样,都是“烫手山芋”。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正是因为它。相传,亚当和夏娃在蛇的诱惑下吃下的“禁果”,一般被认为是苹果。或许是受禁果故事的影响,西方人对吃生苹果有一些心理障碍。在著名的童话《白雪公主》中,女王化身为老太婆,骗白雪公主吃下毒苹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心理。

在西方,玫瑰几乎是爱情的代名词。据说,当“爱与美”(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女神阿芙罗狄蒂在海中诞生时,她身上的泡沫变成了美丽的白玫瑰。而当她得知自己心爱的美少年被野猪打伤,绝望地逃跑时,脚被玫瑰树枝刺伤,滴落的鲜血将白玫瑰染成了红玫瑰。在基督教文化中,白玫瑰也是纯洁圣母玛利亚的象征。许多庄严的宗教仪式使用大量的红玫瑰花瓣,因为它象征着耶稣被钉十字架时流下的鲜血。

在世界近代史上,一种看似普通的植物——棉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8世纪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需要大量的棉花原料。因此,美国南部的棉花种植进入了黄金时代,棉花种植者赚了很多钱。棉花种植园对廉价劳动力的巨大需求间接影响了世界历史上最肮脏的奴隶贸易,也引发了以解放黑奴为主要目的的内战。在世界的另一端,英国为了倾销其大量的棉织物,通过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割让香港,中国的历史进程从此改变。印度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圣雄甘地以“非暴力不合作”着称,最经典的形象就是靠纺车看书,赤膊上阵——即抗议英国倾销机器棉织物,维护印度古老的手工纺织行业。

三个

人类自然对“我从哪里来”感到好奇,中国人也不例外。在进化知识普及之前,人们将其起源归因于某种神力。西方人相信上帝创造了人类,而东方人则倾向于在他们周围可见的自然物体中追溯他们的起源。葫芦,因为它在祖先的生活环境中很常见,也因为它自身的一些生物学特性,比如藤蔓生长迅速,果实多,果实形状像孕妇、母亲、孩子多等.,可能与出生和繁殖有关。 ,因此它成为了许多人类创世神话的主角或主要道具。在汉族和其他许多民族的古代传说中,女娲从地里造人,或者伏羲和女娲结婚造人,是最常见的两种造人“版本”。而伏羲和女娲,据学者考证,都是葫芦的化身,最早的人类是从葫芦中来的。葫芦也是难得的避风港。在中国许多民族的神话传说中,一男一女或几对男女,都是靠藏在葫芦里而活下来的,从而使这个民族得以延续。

桃子是五果之首。它在中国是一种很常见的树,花最常见,果实也最常见。然而,这样一棵普通的果树却被赋予了许多文化意义,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桃文化”。

中国人用兰回、兰芳来形容圣人的美德,赞美诗文的美; Lan Yi 和 Lan 用来形容亲密的朋友和恭维。孔子、屈原将其视为理想人格的象征;南宋“余”画家郑锁男,以兰代土,“含失国之情”;在清代郑板桥的画中,竹兰就像一对连体的兄弟,一瞬间形影不离,作者以此来表达“玩味芬芳”的疯狂。澜,在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中,散发着深邃奇异的光彩。

本书的写作涉及植物学领域的大量知识。因为作者之一赵爽长期从事农业科普节目的创作,他认为这并没有太违背常理。书中所引用的诗词歌曲具有一定的汉语专业基础,并一一查证。估计不会有太多错误。另一位研究历史的作者苏胜文,仔细核对了引用的史料,明白并没有太违背史实。尽管如此,这本书所涉及的知识面太广了,出错在所难免。期待方家的指正。

人类植物: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和崇拜PDF预览

目录

顺序

苹果故事 002

马尔梅森玫瑰节 017

“植物猎人”威尔逊 032

闻香知史——中国古代香料贸易046

“树中之王”橄榄油061

“酒光杯”——中国酒074

小麦·馒头·面包088

改变历史的神奇植物——棉花104

中国花生 122

玉米播种简史 134

土豆146的故事

《人文瓜果》——Hulu 159

大米172的前世今生

桃与桃文化187

柑橘家族 200

216以兰之名

烟草:让人又爱又恨的神奇植物 228

精彩的原文试读

《诺亚方舟》中文版

关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时期(大约 10,000 年前),恰逢冰河时代的结束,冰层融化,世界各地发生了大范围的洪水。人类祖先对这场大洪水造成的灾难印象深刻。恐慌以口头形式代代相传。文字发明后,以文字流传下来,演变成某种固定的神话模式—— 大洪水之后,人类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一男一女或几对男女在某种神力的帮助下存活下来,从而重生了众生。西方有一个著名的“诺亚方舟”故事,幸存者藏在一个预制的“方舟”中,而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故事,幸存者藏在一个葫芦里。

闻一多曾分析比较中国各民族49个洪水故事。据统计,当时的救生工具有葫芦、瓜、鼓、臼、木桶、床、船等7种,共计35件。 .在35种救生工具中,葫芦占17种,在各类救生工具中排名第一。近几十年来,随着民族学和民间文学的发展,学者们发现了更多与葫芦有关的洪水神话。以下是几个例子:

黎族的“葫芦葫芦”:在远古时代,黎族的祖先遭遇洪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都被消灭了。幸存的一男一女和一些动植物都藏在葫芦瓜里。后来,他们结婚并繁衍了人类。瓜瓜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各种条件,拯救了黎族先民的性命。因此,葫芦瓜成为黎族图腾崇拜的对象,也成为后人船形屋的雏形。

神农甲《暗传》:诸神时代,由于诸神纷争,最终引发了一场大洪水,淹没了诸神。这时,一个大葫芦从洪水中飘了过来。玄黄老祖拿起葫芦,打开,就见里面是一对少男少女。所以他给他的兄弟姐妹取名为“龙氏”。龙(汉族)由此兴盛,人族也由此兴盛。

傈僳族《创世纪》:古代天地相通,大乱。人走路都要弯腰走路,不然头会碰到天。一人骂道:妈的,你就不能再高点吗?这个诅咒激怒了上帝,突然下大雨,九天九夜,世界充满了海洋。一对兄妹躲在一个大葫芦里,随波逐流。洪水退去后,葫芦搁浅在泥滩上,兄妹俩从葫芦里出来,发现天地分离。天那么高,大地也不再那么阴云密布。有山有平原,有江河有林,但世人皆溺。兄弟姐妹结婚并育有五个孩子。

勒莫人(白族的一个分支)的神话:不知多少万年前,阿白神偷偷告诉人们:“地上要发洪水了,你赶紧搬去大葫芦住!”我相信只有阿布提兄弟姐妹才会做到神所说的。几天后,一场史无前例的洪水真的在地上爆发了。人们连续九十九天被淹死。只有躲在葫芦里的阿布铁兄弟姐妹活了下来。后来,他们生了五个女儿,分别嫁给了熊、虎、蛇、老鼠和毛毛虫,再次繁衍了人类。

苦聪人(拉祜部落的一个分支)《创世纪》:古代有个寡妇,种了一棵大树来遮日。人们用弩射击,用刀砍下,用火焚烧,只剩下那棵树。树根,让蚂蚁吃,于是水从树根里流出来,瓢泼大雨不停地倾盆而下,洪水肆虐,只剩下兄弟姐妹两个。他们用针和黄蜡钻进葫芦里,用针探水况,用黄蜡填孔,这样它们就得以存活和繁衍……

类似的故事在布依、壮、水、彝、哈尼、高山、毛南、仡佬、侗、傣、苗、瑶、畲、佤等众多民族中广为流传。在这些故事中,葫芦的作用与《诺亚方舟》一样,为难民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安全的空间,为洪水过后的人类重生保留了“种族”。不过,诺亚方舟是诺亚按照上帝的旨意建造的,葫芦自然具有“拒水”的功能。

在木船发明之前的古代,具有漂浮功能的葫芦可能是祖先最重要的漂浮和过水工具之一。人们涉水过河或进行捕鱼作业时,必须在腰间系上几个葫芦,称为“腰船”,就像今天穿救生衣一样。古语有云:“舟中失一壶,一壶金重金”,意思是如果船沉了,廉价不起眼的葫芦就会成为最珍贵的生命。 -保存工具。在《西游记》的“流沙河”段中,观音的徒弟惠安帮助唐僧收服了沙僧后,用观音送给他的红葫芦和沙僧宝物下的九个人头颅,结成法舟,载着唐僧老师。弟子渡过“鹅毛不浮,芦苇沉底”的流沙河。

至于故事情节是如何从“载人”演变为“藏人”的,一方面不排除真的有这么大的葫芦,比如范绰的《蛮书》。唐代,记载了南诏(今云南)的风俗习惯。有记载“葫芦长十尺……周长三尺”;另一方面,“葫芦藏人”可能受到“葫芦出生人”故事的影响。事实上,“生人”与“藏人救人”有时密不可分,相互交织,无非是为了保证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繁衍物种。可见,葫芦的“人间瓜果”,寄托了我们先人对生命的强烈渴望。也就是说,中国神话的一大特点就是葫芦不仅能“活人”,还能“救人”。

3、道器

进入文明社会后,葫芦的功能进一步扩展,衍生出道教。

在道教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著作中,“壶”、“壶”二字多次出现。例如,《逍遥游》记录了庄子和他的朋友、对手惠子之间的讨论。惠子说,他种了一种“大葫芦”,可以装五块石头(约300公斤)。当它用来盛水时,它会裂开,它会被切开做成一个勺子。 .惠子其实是在用这种“大葫芦”来讽刺庄子的“大葫芦”理论。庄子认为东西“用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用途),“既然你有一个五石葫芦,何不认为它是一个大瓶子,它漂浮在江湖中,担心葫芦会掉下来没地方放,那师父还有。你有五石葫芦,何不考虑做成腰舟漂流江湖,却又担心有无处可握,说明你的心太浅太窄了。)

在庄子居住的战国时期,葫芦也被大师们用作“争论使用工具”的道具。秦汉时期,葫芦的自然属性逐渐被“仙性”所取代,成为仙境的代名词。

《史记·秦始皇编年史》,秦始皇派千千万万少男少女前往“海中三圣山”蓬莱、方丈、瀛州,以求仙丹。东晋王嘉在《附注》中将三神山的名称改为“澎湖”、“方湖”、“瀛湖”,并称三神山“形如壶(葫芦)器” ",制作葫芦。有“仙气”,象征神灵的栖息地。此后,许多关于“葫芦仙”的神话传说都来源于此,如西王母从东海蓬莱道士那里得到灵瓜的传说。

一般认为道教始建于东汉。道教人物费长芳的故事记载于《后汉书·炼丹传》,标志着葫芦正式成为道教工具:

费长芳也是汝南人。曾经是一座城市。城里有个卖药的老头,县里(挂)一个在四头的锅,等到城停了,他就跳进了锅里。城里的人是看不到的,只有长长的房间在楼上才能看到,不一样。因往事,遂拜陈酒。翁知道长房的意思是神,便道:“儿子明天可以来。”长芳天天回翁家,翁跟他一起入锅。只见玉堂颜里,点酒甜食,迎颜在里面,喝出去。

费长方后来被东晋道士葛洪收录在《神仙传》中,并补充了费长方与老人进入葫芦后的所见所闻:“进入后,不再是锅了,只看仙宫世界,楼官崇门阁路。有几十个侍从在公爵(护宫)身边。”

“一勺藏福,天下在锅”。小小的葫芦,就像一个山洞,有着独特的天地,给人无穷的想象。 《神仙传》中描写的锅中小宇宙,就是道家人物所说的“锅中日月”和“锅中仙境”。此后,在道家经典中,与葫芦有关的类似记载层出不穷。如大型道教典籍《云集七象》中有记载:“(石村)学大丹之道……常挂一壶,大至五升,化为天地,与日月,如世间,夜眠于其中,自称‘湖天’,人称他‘护工’。”许多与道教有关的人和事都与葫芦(壶)有关。相传道教创始人老子的老师,名叫“虎子”。道教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列子,也曾研究过《虎丘子霖》。唐代有一书名为《酉阳杂祖》,其中有一章专门介绍黄老道士的知识,名为《壶史》,可见葫芦(壶)在中国的重要地位。道教。

道教中很多器物都与葫芦有关:太上老君在葫芦形的炉子里熬炼丹药,然后用葫芦盛装这些丹药;铁拐李,《八仙过海》中的八仙之一,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宝葫芦;民间传说中的“宝葫芦秘诀”,可以随心所欲的“灵物”宝葫芦,也可能是从道教中借来的——或许反过来,道教从这个民间故事中借来的也是未知数。

葫芦不仅是仙境的代名词,就连葫芦本身也有“仙气”,可以完成很多特殊的“任务”,比如盛一些其他器物无法做到的“水”。据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汀州八水盛满金银铁器,葫芦叶不漏。”南朝刘景旭《义元》云:“西域勾义山有石骆驼,满腹。出水,用金银手驮,即使越过(漏),只有葫芦和芦苇才能得到。喝了会香,升仙。国之奥妙,数不胜数。”民间故事《春王九仙姑》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九仙下凡嫁给春王,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有一天,九仙在天井种了一个葫芦,葫芦长大了。转眼就到了天花板。九香阿姨爬上葫芦藤上天给父亲过生日……这里,葫芦藤变成了可以上天的梯子。

现实生活中,很多与道教有关的器物,如瓷器、景泰蓝、家具、雕刻品等,都是做成葫芦形的;道教建筑的屋脊或屋顶上常镶嵌瓷器或陶器的葫芦;大夫“悬壶济世”(古时常无医道之分),还说他的葫芦里装着救死扶伤的灵丹妙药;在一些地区,葫芦挂在门前或绘有葫芦图案。贴在教堂驱邪...

在道教中,葫芦是蕴含太虚自然能量的太极,但在世俗文人墨客眼中,却成为了精神寄托。许多唐宋诗人留下诗句吟诵“壶中”,如李白的“脱马谢何何去,壶中无日月天”(“回石门故居的路上》)、白居易《谁知。在城南,化作天上的锅》(《吴起鉴送礼报》)、李忠《太阳壶中明月近,梦中岛外雾霭清”(《赐平安道》),千七“海上春尽,日未斜入壶”(《送道人刘》)、戴书伦《东城南面常相见,壶中应别家》(《赠汉道士》) )、陆游《知壶内情》《天胜地脉》(《湖天阁》)、王言《壶中不仅能脱世,还能游仙上他们ap”(《致胡道士曹庵》)等。人们羡慕或幻想着躲在一个拥有独立空间、自给自足的世界里。事业上没有志向,或者在科学领域受挫的人,也常常提着一个葫芦,送上山河,以示崇高而孤独的志向。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