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哲思录全文在线PDF高清版|百度网盘下载

时间: 2022-05-03 00:56:05  9 冯友兰 冯友兰 哲学

编辑评论:

冯友兰写给大众的人生哲学,一本可以轻松阅读和随身携带的哲学书。

冯友兰哲思记录

简介

《冯友兰哲学思想》精选冯友兰作品中的经典哲学词条,如《人生的真相》、《理想与行为》、《合理的幸福》、《爱情之路》、《我的阅读心得》等等,讲述了作者对人生诸多领域的思考和对诸多人生问题的分析,充满了哲人的丰富智慧和洞见。

书中的许多想法发人深省,读后难以忘怀。它们不仅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清晰的洞察,而且对人们的行动起到了有益的指导作用。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

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大教授、文学院院长;

学中西,学古今,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座跨越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他也是20世纪我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精选冯友兰哲学思想精华37篇,字字珍贵,字句箴言,启迪人生。

★一本轻松的哲学书:选题通俗易懂,例子丰富,可读性极强,

打破“哲学=深奥难懂”的固有思维,这是一本轻松悠闲的哲学书。

★大学生推荐阅读清单。从小事做起,实现理想生活。

这本书是体验式的、易于理解的和以行动为导向的。

它让我们找到人生的目的地和意义,为我们的心灵之旅点亮一盏明灯。

生活的真相

什么是生活的真相?我个人遇到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本以为“装认真”这个大问题是没有问题的。每当我们看到一件事并询问其真相时,我们一定是局外人,不知道内幕。报纸的采访者经常询问政局的真相,公众也经常想知道政局的真相。这当然是因为他们不是政局的权威。至于事实上的首相,则不然。政局的真相是,他们一直都很清楚自己的措施和设施,更不用说打听,也没有办法打听。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比喻。说到生活,也是如此。掌管生活的是我们的人。生命是我们人类的活动。 “吃”就是生活:

“生孩子”就是生活:“问候朋友”也是生活。艺术家“清风明月”的爱好是生活;创客的“神奇创造”就是生命;宗教艺术家的“大慈大悲”也是生活(有关这些术语,请参见吴志辉先生的“宇宙观中的新信仰”和人生观”)。问人生是人生还是谈人生还是人生,才是人生的真谛。另外,没有必要去寻找生活的真相,也没有办法去寻找生活的真相。如果要在这个特定的人生之外,再去寻找另外一个人生道理,真是宋儒所说的“骑驴寻驴”。我说:“生活的真谛就是具体的生活。”

关于作者

冯友兰 (1895-1990)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从事哲学教学工作并研究了很长时间。他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座跨越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他也是20世纪我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成就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三史述古今,六书述真元。着有《中国哲学史》、《新版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镇元六书》等。

冯友兰哲学pdf预览

目录

003 生活的真相

005 人生的目的

008 哲学与人生哲学

012 人生哲学派别

016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一)

020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二)

025 人死亡

027 命运

道德和行为

031 人性善恶

040 人性与道德制度和习俗

045 不道德的道德行为

048 守重千

064 中和

075 勤俭持家

085 真诚和尊重

096 忠诚与宽恕

爱情与哲学

119 爱情与哲学

121 爱情的原因

123 爱的方式

125 爱与终结

127 爱,欲望

130 合理的幸福

思考与生活

135 思考与辩论

139 理想和行为

141 乐趣和活动

144 乐观与恐惧

149 教育与政治

154 “什么都不做”和“做某事”

157 意志自由的问题

阅读和做人

163个年轻人的修身问题

170 教青年认识祖国

174 谈论孩子

188论天真活泼

193 论大学教育

人生成功的 198 个因素

206 关于信仰

210 我的阅读经历

名人评论

冯友兰哲学的一个特点是,它不仅属于哲学界和学术界,也属于普通人。

——宗璞

先生。智晟走过了漫长的95岁,95岁几乎等于一个世纪……他走了一条中国老知识分子该走的路。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季羡林

精彩在线

“至中和”三字出自《中庸》。 《中庸》云:“无喜怒哀乐,谓之中,发与中皆在中,谓之和。达到和,天与地之位。万物皆可培养。”在宋明道教中,这句话“中庸之道”引起了很多讨论。程明道说:“天地恒常,以万物之心为基础,而无心:圣人恒常。无情是因为他们的情绪。故君子之学,多如太子,事来顺从。”圣人之心,如明镜,如静水,属于阔然大公。它不偏不偏,因为它不偏不倚,遇到事情的时候,高兴的时候就高兴,生气的时候就生气,难过的时候就难过,遇到事情的时候就高兴。是喜,是喜。这就是所谓发中分,这叫和。完全在中间,没有偏向,所以叫中间。释之时,恰到好处,无恶意,故谓之和。”这所谓的意思是,没有偏见,不是所有的喜怒哀乐。已发的可能有上也下,而在这所谓的“未发”中,不但有过,也没有过下。宋明时期也常引用“易”字。 “谢辞”,“静不动,感悟”。圣人之心,未发之时,如明镜静水。以上是《教义》中“中和”二字的解释。宋明道家所说的中庸。本文所说的中立,与宋明道家所说的不同,也与《中庸》中所说的不同

不一样,但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所说的中和,确实是中国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和不同的是同一个。 (国语·正语)引史博云:“夫与真命相同,不续。若与他平等,则谓和,故能长,长而返。若你用同样的好处,同样的,你就会被抛弃。”“用他来安抚他,这叫“和”,比如加了咸味和酸味,那就是另一种味道。酸变咸了“他”,变酸了” he”,而“he”等于“he”,也就是你可以得到另一种味道。,这个所谓的“和谐生物”。咸和咸是一样的,如果你用威望加咸味,结果还是咸。如果只有一种声音,再怎么重复也不能成为音乐在它成功之前。

齐昭公二十年《左传》引齐侯问晏子云:“和与同有什么区别?”晏子答道:“不同。和如汤,鱼肉为薪,杀夫为和,整理为味,解其不足,泄其过失……若以水为水。 ,谁可以吃呢?不可能也一样。”这也提出了第二个概念。不同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可以成为另一回事。但是构成这个东西的不同元素必须有其适当的分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如果太多或太少,它不可能是这个东西。不要太多,不要太少,不要太多。低于这个值的都是中间值。所以说,而且必须同时说。这或许不是燕子的初衷,但必须说,必须同时说。

以上可以说是有所谓编织法的意思了。 A 的“他”是非 A。 A与非A结合可以成为B。这可以说是对立互补,从矛盾到统一。

要成为 B 的 A 和非 A,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的重量,不多也不少。 A或非A,太少成不了B,多了成不了B。A和非A的量变会引起物质的质变。这可以说是从量变到质变。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