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心悟 基于疾病本质的辨证模式思考》王祎晟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4-28 08:55:32  24 出版社

图书名称:《中医临证心悟 基于疾病本质的辨证模式思考》

【作 者】王祎晟主编
【页 数】 99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1.03
【ISBN号】7-5478-5275-0
【价 格】58.00
【分 类】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参考文献】 王祎晟主编. 中医临证心悟 基于疾病本质的辨证模式思考.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03.

《中医临证心悟 基于疾病本质的辨证模式思考》内容提要:

本书以中医临证思维为切入点,通过探讨疾病的本质,并结合作者的临床实践和学习体会,得出了一些中医辨证论治的新观点和新思路。内容包括对一些临床常见疾病的独到见解以及对部分中医理论和经典方药的分析和思考。本书阐明了作者的一些学术见解,是注重辨证、不断实践的成果。从内容上来看,其辨证思路不局限于传统中医四诊结果,更注重对疾病本质及中医理论的深层次思考,力争使辨证结果更准确、更符合临床实际。

《中医临证心悟 基于疾病本质的辨证模式思考》内容试读

1感冒病机伤寒与温病的对立统一

感冒是由感受触冒外来病邪所引起,以外感表证为主的一类疾病。它是临床最常见的疾患之一,大致相当于西医学“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范畴。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对外感病病机及治疗的认识,经历过伤寒与温病两个阶段。具体内容已为临床所熟知,这里不作过多展开。这两大学说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立、矛盾的。时至今日,关于外感病当温还是当清的争议也没有停止过。此后,后世也有不少医家主张“伤寒、温病一体论”。而从临床实际情况看,不可否认的是,在外感病的发病过程中伤寒与温病都是客观存在的。在尊重这个客观事实的前提下,本篇试着阐述感冒发病与传变过程中,两者的对立与统一。

在感冒病机的阐述中,最常见的是“卫外不固”。这样的病机阐述,似有刻意绕开本病寒热属性的嫌疑。其所指之卫外,其实就是卫阳。《中医基础理论》明确指出,脾胃化生之水谷精气循于脉外,则为卫阳(卫气),具有固护肌表、抵御外邪的作用。卫阳,相当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外感病邪如要突破这道防线,就必须要借助寒邪的力量。民间常将感冒称为“伤风”“着凉”,那是因为寒邪容易损伤人体卫阳,从而形成外感疾病。相反,在炎热的环境下,并不容易感冒。因为卫阳本身属阳,炎热的环境并不利于外邪损伤卫阳,实际生活中冬季也确实是感冒病的多发季节。所谓的“夏月感冒”,常为夏季饮冷、贪凉(过度使用空调)所致。所以,以张仲景为代表的伤寒医家主张辛温解表治疗外感病,是有一定客观依据的。

但是,有一类类似普通感冒的外感病,其病机具有一定特殊性,那就是《温疫论》中指出的“戾气”(具有极强传染性的疾病,尤以呼吸道传染病为多见)。

如近期流行的新冠肺炎,既往曾出现的SARS、MERS等,这类外感病早期的

症状与通常所说的普通流行性感冒非常相似。但其病机的特殊性在于,卫阳对这类病邪抵抗力较弱(人群普遍易感,几乎触之即发),也就不需要借助寒邪之力。换言之,戾气之邪可跨越卫阳而直接进入人体半表半里之膜原。因此,

1

中医临证心悟

心一基于疾病本质的辨证模式思考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严格将戾气致病与外感六淫区别,治疗上也提出了不同见解。因此,我们在这里也将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与普通感冒区分开来。前者的治疗问题,我们在接下来的篇章中,还会做专门讨论。

回到对感冒病机的分析。纵观当今临床,在本病的治疗方法中,温病的辛凉解表成了主导。以服用方便的中成药为例,目前清热解毒类药物占据了主流,针对外感风寒的辛温解表类中成药却凤毛麟角。从这个角度看,感冒的风寒、风热辨证似已意义不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恐怕也是基于感冒发病后的临床症状,如发热、咽痛、黄痰、浊涕等常表现为一派热象。按西医学的观点,就是感染后的卡他症状。感染性疾病,现代临床也确实习惯于从清热解毒论治。在寒邪易伤卫阳同样是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如何看待这一派热象,通常会以风寒郁而化热解释。这样的解释,并非没有依据,但又不是最全面的。下文试着换一个角度加以分析,不但有助于全面理解感冒病的病机,对于由阳盛则热所导致的一系列疾病,也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阳主气化,主功能。如果此功能平和,就是生理性的状态,是正常的阳气。反之,功能若过度亢进,则为亢盛的阳气,就是“阳盛则热”“热极生火”的状态。所以,我们对火热之邪的理解就是,某种功能的过度亢进和兴奋。回到感冒的病机上,寒邪损伤卫阳后,外邪突破机体的外围防线,也就是突破肌表、腠理,进入人体相对表浅的部位。此时,机体需要做出某些反应,便是在卫阳已经失守的前提下,调动机体其他部位的功能(阳气)奋起抗邪,也就是所谓的邪正交争。此时,机体某种程度上是处于过度亢奋的状态的。相对于“阴平阳秘”的状态,此时阳气必然是亢盛的。这也就是感冒时,人体常呈现一派阳热之象的根本原因。这些阳热之象,大多属于西医学“炎症反应”的范畴,也就是上呼吸道的感染。而炎症反应的实质就是机体与致炎因子进行全面抗争的病理性反应,也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这种反应一方面鼓舞机体抗病功能增加,以利于清除致炎因子;另一方面,也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坏,出现变性、坏死。概括起来说,炎症反应就是机体的过度反应,这与中医学所谓功能(阳气)亢进的观点完全一致。这也不难理解,为何炎症常被认为是火热之证,并从清热解毒论治。

在机体呈现出上述火热之象时,温病学说就有了用武之地。那么,伤寒与温病在本病的病机与治疗过程中,是如何形成对立统一的?经过梳理总结,应当不难理解。外感病邪通过寒邪的作用(可以是寒邪的单独作用,也可以是其

2

1感冒病机一—伤寒与温病的对立统一酱

他外感病邪与寒邪的相互兼夹)损伤人体之卫阳,从而进入人体:在相对表浅的部位时,人体进一步调动自身功能(阳气)以祛除病邪,此时阳气过度亢奋而形成火热的证候;具体病位,因肺主皮毛,又司呼吸,故病邪进入人体后,通常先表现为肺系证候,如咳嗽、咽痛、鼻塞;如果此时不能及时战胜病邪,可造成其进一步深入其他脏腑,引起相应脏腑功能的相对亢进;这种亢进带来的后果是,机体处在不断的过度反应中,同时也是对机体自身的消耗,最终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出现衰竭。这也构成了感冒从发病到传变的完整病机演变过程。其中,伤寒与温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简言之,是先有伤寒,再为温病。

既然感冒的病机是伤寒与温病的对立统一,那么体现在治疗上也应该是如此。首先,辛温解表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在感冒初起之时。此时,即使是出现火热之象,也应釜底抽薪,解除造成功能亢进的诱因。其次,当外感病邪已经造成机体出现火热之证候时,温病的辛凉解表法也应当是“有是证,用是药”之法。所以,在感冒病的治疗中,不应忌讳辛温与辛凉的同时运用。寒热并用,本身就是中医治疗疾病常用的方法。具体辛温、辛凉的药物和方剂选择,自古以来在伤寒与温病的诸多著作中都有详细介绍,各医家也有各自的用药习惯和经验。因此,这里不作过多展开。我们要指出一点,即辛温解表的重点应落在“辛”字上。因为我们的治疗目的,是驱散入里之病邪,而辛味的药物具有升腾、发散之性。选择辛味且稍具温热之性的药物,如麻黄、防风、紫苏叶等,用于祛除损伤卫阳并入里之寒邪是合适的。但若使用大热之品,在功能亢进的前提下,反而助热生火。故我们主张辛温解表之法以用“味”为主,而用“性”为辅。

最后,做一个延伸讨论。如前文所述,现代临床对于感染性疾病(炎症)好用清热解毒之品。通过感冒病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启示。炎症,从机体过度反应的角度,确可从火热论治,使用清热解毒药物治疗也无可厚非。但火热或许并非其病机之本,寻找造成功能亢进的根本原因,才是关键。这需要我们对一些疾病的发病和传变,有完整、全方位的思考,“知犯何逆”,才能“随证治之”。否则,治疗只能浅尝辄止。

【病案举隅】

王某某,男,34岁,2019年1月初诊。主诉:咽痛、咽痒2日。就诊时因“慢性疲劳综合征”,已在我院门诊服用中药治疗。本次就诊前2日,因气候变

3

中医临证心悟

⊙一基于疾病本质的辨证模式思考

化(气温骤降)而受凉,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8℃,自行服用酚麻美敏2粒后,热退。其后有咽痛、咽痒症状,稍有咳嗽,咯痰色黄,鼻塞。于外院急诊行血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予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服用后症状未见改善。故本次复诊,以急则治其标,治疗外感症状为主。查体:咽红,扁桃体2度肿大,舌淡红,苔薄黄,脉细。证属风寒化热。治则:疏风清热。方药:炙麻黄6g,紫苏叶9g,防风9g,金银花9g,连翘9g,蝉蜕6g,牛蒡子9g,射干9g,芦根18g,黄芩9g,紫菀12g,甘草6g。5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服用上方2剂后,患者外感症状即除,继续调理原有疾病。

按:患者因受凉而致感冒,为寒伤卫阳。外邪入里后导致机体过度反应,出现阳热之象。症状表现包括咽痛、黄痰、鼻塞等。但治疗上,不能一味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而应寒温并用,祛邪外出。以辛温解表之麻黄、紫苏叶、防风,与辛凉解表之金银花、连翘、蝉蜕、牛蒡子并用;并以射干清热利咽,芦根、黄芩清热解毒,紫菀化痰止咳,甘草调和诸药。总之,用药与本患者的病机演变规律相符,故效如桴鼓。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