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高为杰,杨立青,林华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04-27 11:38:51  7 杨立青 杨立青 中国器乐

书名:《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

【作 者】高为杰,杨立青,林华主编
【页 数】 426
【出版社】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 2019.01
【ISBN号】978-7-5672-2724-8
【分 类】民族器乐-研究-中国-器乐曲-音乐评论
【参考文献格式】 高为杰,杨立青,林华主编. 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9.01.

图书目录:

《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作品评介汇编。下卷为历史与思想研究。编者历经近6年的时间对当代中国器乐作品进行收集资料、分类研究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首次全面收集当代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器乐代表作进行全面和细致的梳理、分析与研究;首次对当代关于器乐创作问题的争鸣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研究;比以往更全面地采集了作曲家思想,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本书为我国首次出版大规模研究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的著作,出版意义重大。

《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部分

室内乐作品

[C]

常平:《弦风》

2003年,常平创作了《弦风》。 这是为三弦与七位演奏家而作的, 作品在台湾文建会2003 年民族音乐创作奖比赛中获得第二名, 同年该作品的乐谱及CD在台湾出版发行。作品首演于2003年12 月中央音乐学院第三届音乐节。 2004年5月被选人北京现代音乐节, 同年受香港中乐团邀请,赴港参加 “心乐集I原创作品、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专场音乐会”的演出 ,均受到极大的好评!

“泱泱大地,悠悠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傲骨清风的气节,生生不息的信念, 坦荡豁达的胸怀....出 自对人类精神境界的深层思考。” 这是作曲家在作品前的自序,这种提示让我们打开眼界, 沿着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去和心灵做一次最直接的交流! 此作品用民族室内乐的形式写成, 除三弦外,另外的七位演奏家分别演奏一支梆笛、两组打击乐、 两把二胡、一把中胡和低音革胡 (可用低音提琴代替)。三弦也许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 作为一件表现力很强的弹拨乐器, 无论是力度还是音区的范围,都令人感到满意。 在这部作品中, 三弦的演奏技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这对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奏法方面,除传统的各种技巧如弹、挑、滚、扫、拂、轮等之外, 还加入了用指甲弹琴板、用琴弦击打指板、 绞弦、模仿古琴的揉弦等一些非传统的演奏方法。 传统大三弦三根弦的定弦分别为“g、d、 G”,这部作品中采用的三弦是加弦三弦, 其定弦分别为“g、d、c、G”。使用这种三 弦不仅弥补了传统三弦演奏技巧上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作品的音高材料也都是由 定弦的这几个音发出来的。 在音乐素材的使用上此作品力求凝练。

全曲共16分钟,听众可以感受到音乐中仿佛带着的尘土气息与勃勃生机,带

作品评介汇编

着不屈不息的精神与时光冲刷不掉的东西.... 此曲在探求三弦和其他民族乐器的音 色处理以及三弦本身的演奏技法上, 可谓是民族室内乐中的佳作!

(李睿)

1当代中国器乐创作

陈岗:《随笔九章1》

《随笔九章I》(Jotting for Notes I) 为木管五重奏,完成于2001年2月,同年6 月7日在韩国 “东方纪元一第三届中韩作曲家友好作品音乐会”上首演。作品以具有山歌风格的五个音的主题作为整部作品的音高结构素材,并利用这一音高材料

的不断变化、连贯发展, 展现出单一材料在音乐形象、 情绪甚至风格等方面极为多

2

样的刻画潜力。

作品名称中的“九”取其“多”的含义。 此曲实际上是由十二段风格各异的小 曲组成的,它们在这部作品 中体现出作曲家期望用单一的音高结构塑造多样音乐形象的手法特征, 同时也体现出音乐由简至繁、 循序渐变的发展逻辑。由此,单一材料以及由其在音乐展开过程中所引申出的新材料,似乎成为取之不尽的音乐发展 “源泉” (作曲家本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感受是 “环环相扣”)。新材料出现的先后次序有其必然性,并且有着不可逆的特点; 就此点看来, 此作品在材料运用上是极为严格的,体现出作品运用单一材料的“严谨” 性质。此外,作品在题材、形式、内容 和所运用素材方面展现出中国文化特征, 但并不排斥运用西方传统或现代的创作技 术,并尽可能兼顾东西方的审美趣味。 作品的创作严格遵循单一材料运用的规则, 同时在音乐表现的其他方面相当随意, 更多地体现出作品的“随笔”性质,使得这 部作品在创作的整体风格方面表现出 “严谨而自由”的特征。从创作的基本手法上 来看,此曲可被看作是一部连贯变化的 “性格变奏曲”。

(杜莹)

陈铭志:《钢琴三重奏》

这首作品是 1989年作者应美国大提琴家尤金· 卡尔之委约,为其新建立的室内乐团而创作的,发表于 《音乐创作》2003年第1期。

这首为钢琴、小提琴、 大提琴而作的重奏曲虽然以d音为调中心, 但作曲家运用非三度叠置的和声语言取代传统意义 上的结构和弦,以此控制作品的张力。 在乐思发展上,采用了被他称为“动机成长法” 的技巧,亦即旋律核的延伸技巧,使整 个作品听来效果新颖,富有奇趣。

作品是两乐章构成的套曲。第一乐章柔板。 乐曲以小提琴和大提琴的轻声呼唤, 以及钢琴的清淡背景,构成引子。而构成全曲的两个重要的旋律核一一四度和二度音程, 也反复地出现在两个提琴的旋律之中。

在这个背景上,小提琴奏出牧歌般的主题 (第9小节),它围绕着呼唤的旋律 核,慢慢地把情绪推向高潮, 而钢琴的高声部也渐渐由呼唤的旋律核引申出一连串轻盈下行的流动音符,为全曲带来了生机。

大提琴深情地唱和(第19 小节), 并引出小提琴的低吟, 而钢琴声部的流动在这里叠置为和声, 又每每被四度结构的一抹清淡的 上行分解和弦所打断。这上上下下的交织终于形成一片洪流(第25小节), 之后又归于平静,完成了乐曲最初的呈示。

第29小节起,大提琴和小提琴以模仿的形式进入乐曲的发展, 旋律核延展为两条相似的旋律,相互缠绕、交织, 连绵不绝。此时, 钢琴则以更加沉重的和弦,缓步推动着音乐的展开, 直至两个旋律声部渐渐安静下来。

尾声从第46小节开始, 钢琴以清澈流动的上行音流与持续的低音, 让听众回到引子, 大提琴上呼唤的旋律核被扩大了节奏, 而且在小提琴上以更为扩大的形态进行呼应。情绪再一次高涨, 但这似乎只是一种对激情的回忆。

第二乐章快板,以弦乐铿锵有力的和弦开始。 钢琴的托卡塔式节奏,为小提琴 和大提琴的对唱烘托出欢快的情绪。 这是两个由不同十二音列构成的旋律(第26 小节),接着,旋律互换,构成纵横可动对位。

一段富有生气的拨弦(第27小节) 把音乐引向新的段落。 在弦乐器的陪衬之下,钢琴声部奏出一个富于装饰的诡秘旋律 第35小节)。

乐曲在第57小节又回到第一部分, 两个弦乐器对换第一次所用的音列, 且手法自由,往往仅在开始保持与原型的联系, 之后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展衍。而 钢琴则采用紧拉慢唱的方式为之伴奏。 旋律完毕之后,三个声部相 互模仿一个极为短小的动机(第66小节),但很快又转换为两条新的弦乐旋律与钢琴的伴奏相结合

上卷

(第70小节)。

第 79 小节再现了那个生机勃勃的过渡, 并且通过它所用的二度音程引申出两

作品评介汇编

条相互模仿的旋律(第84小节)。随后, 乐曲的情绪渐渐转入神秘飘逸,弦乐器的 泛音音色与钢琴轻声的大幅度飞跃, 给这个一往无前的乐章带来了片刻的沉寂。

3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