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电子书免费版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时间: 2022-04-25 00:37:55  32 功能材料

编者的话: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电子书免费版

本书的内容侧重于具有光电响应的小型有机化合物。几十年来,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和积累非常广泛和深入,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学术报告和专着。有兴趣的欢迎下载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电子书免费版》</p

简介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聚焦当前有机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材料与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的分类,

全面介绍了研究历史与现状、合成方法、基本性质、应用原理、工业领域和重点产品。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可作为光电材料领域基础研究和企业产品开发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精细化工、有机化学、高分子材料等教师的教学参考学生和研究生的书籍。

相关内容部分预览

目录

第一章介绍

1.1 基本概念和分类

1.2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历程

1.3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一般研究方法

1.3.1 合成方法

1.3.2 组成与结构分析

1.3.3 物理性质表征

1.3.4 材料的形貌、化合价和表面分析

1.3.5 设备性能测试

1.4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第二章液晶材料

2.1 液晶材料的发现与发展

2.1.1 液晶的基本概念

2.1.2 液晶的发现与发展

2.2 液晶的分类及性质

2.2.1 液晶的分类

2.2.2 液晶分子的性质

2.3 液晶材料及其制备

2.3.1 自然界中的液晶

2.3.2 合成液晶

2.3.3 典型液晶材料的合成

2.3.4 液晶态表征

2.4 液晶在显示技术中的应用

2.4.1 液晶分子对偏振光的调制作用

2.4.2液晶显示器技术参数

2.4.3 TN液晶屏原理

2.4.4TFT.LCD技术

参考文献

3.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基本原理

3.1.1 电致发光发展简介

3.1.2 设备的结构类型

3.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原理

3.1.4 主要性能指标

3.2 发光材料

3.2.1 小分子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3.2.2 高分子发光材料

3.2.3 金属络合物发光材料

3.3 电荷传输材料

3.3.1 电子传输材料

3.3.2 空穴传输材料

3.4 电荷注入材料

3.4.1 电子注入材料

3.4.2 空穴注入材料

3.5 电极材料

3.5.1 阴极材料

3.5.2 负极材料

参考文献

4.1 概述

4.1.1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

4.1.2 太阳能电池的评价参数

4.2 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

4.2.1 有机小分子

4.2.2 有机聚合物电池材料

4.2.3D.A二元系统素材

4.2.4 有机-无机杂化体系

4.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材料

4.3.1 DSSC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3.2 纳米多孔半导体电极

4.3.3 染料敏化剂

4.3.4 电解质

4.3.5 对电极

参考文献

5.1 静电复印技术

5.2 静电复印机的结构与原理

5.3 有机光电导材料介绍

5.4 载流子生成材料

5.4.1 系列化合物

5.4.2 方酸化合物

5.4.3 酞菁类化合物

5.4.4 偶氮化合物

5.4.5 二进制复合系统

5.5 载体运输材料

5.5.1 电子传输材料

5.5.2 空穴传输材料

参考文献

6.1 有机薄膜晶体管

6.1.1 场效应晶体管

6.1.2 OTFT的结构和工作方式

6.1.3 半导体材料

6.1.4 绝缘层材料

6.1.5 电极材料

6.1.6 有机薄膜晶体管的制备技术

6.1.7 场效应晶体管的表征

6.1.8 有机薄膜晶体管的应用

6.2 有机半导体

6.2.1p沟道有机半导体

6.2.2 n型半导体

6.2.3 双极半导体

6.3 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7.1 光致变色概述

7.1.1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的基本概念

7.1.2 主要有机光致变色体系介绍

7.1.3 有机固态光致变色化合物

7.2 螺环有机光致变色材料

7.2.1 螺嗪有机光致变色材料

7.2.2 螺吡喃类有机光致变色材料

7.3 吡喃有机光致变色材料

7.4 二芳基有机光致变色材料

7.4.1 二芳基乙烯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的制备

7.4.2 二芳基乙烯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的性能

7.4.3 二芳基乙烯聚合物

7.5 镰刀酸酐有机光致变色材料

7.6 偶氮苯有机光致变色材料

7.6.1 偶氮苯的合成

7.6.2 偶氮苯聚合物

7.7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的应用

参考文献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历程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06年发现芳香族化合物洋葱的光电导行为。1954年,日本科学家赤松等人发现电流可以流过掺杂Cl的芳香族化合物制备薄膜,并测定薄膜具有一定的导电性,首次提出有机半导体的概念。

液晶是 Reinitzer 和 Lehmann 在 1880 年代发现的 [7],他们将液晶称为具有双折射、光学各向异性和流动性的液晶。 1908年Vorlaender完成了液晶分子近似线性分子的首次合成和证明。

1920年代,弗里德尔的研究将液晶进一步划分为取向

有向列相、胆甾相和近晶相三种。在同一时期,Oseen 等人。完成了定量描述液晶分子行为的“连续体理论”,解释了液晶为何具有各种取向。随后,Ienovich Freedericksz 发现了磁场对液晶分子排列的转变效应。

1960年以后,在电场作用下,溶解在液晶中的棒状染料分子的主宾效应、动态散射效应和旋转效应也趋向于沿着液晶的指向矢取向,陆续被发现。这些发现导致液晶在显示技术中的快速工业化。

1984年,Scheffer发现液晶的超扭曲双折射效应,发明了超扭曲向列显示技术。 1987年,谢弗发明液晶显示装置。

消色差校正技术,尤其是薄膜晶体管(TFT)液晶显示技术的发明,

让液晶显示器成为现代显示技术的绝对主角。

1938 年,卡尔森发明了静电复印技术 [8]。 1960年代,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

研制的2,4,7-三硝基芴酮与聚乙烯咔唑形成的电荷转移配合物用于制作静电复印机感光体,是有机光电导体成功应用于静电复印技术的标志,这一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静电复印机的发展。有机光电导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1970年代,以纳米有机颜料为载流子产生材料,以共轭结构的含芳香叔胺有机化合物为载流子传输材料的功能分离型有机光电导体得到迅速发展。并且马上被用在复印机上,这种基本结构依然是OPC产品的主流。具有对近红外激光敏感的特异性结晶

纳米酞菁材料形态学研究的成熟,带动了适用于激光光源的OPC的成功开发,推动了静电复印技术向数字化的转变。目前,随着激光有机光电导体的使用,集复印、打印、传真于一体的多功能一体机成为可能。

1936年,Destrian将有机荧光化合物分散到树脂中制成薄膜,并研究了它们在电场下的性质,

这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原型。 1963 年,Pope 等人。美国纽约大学,在400V驱动电压下,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