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免费阅读pdf|百度网盘下载

时间: 2022-04-16 18:42:25  29 东亚 东亚 使者

编辑点评:可以吸引对李超不是很熟悉的读者继续阅读

从首尔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作者是吴正伟。他的文笔真的很好。历史写作应该兼顾学术和大众化。可惜太多的历史作品要么晦涩难懂,要么难以阅读,要么夸张。精品下载站提供首尔至燕京电子版免费在线阅读。

从首尔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免费阅读pdf

从首尔到燕京:朝鲜信使眼中的东亚世界pdf图片预览

图书精选

孙卫国(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姜竹山(“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海森堡(科学作家、国博指导员)、屠丰恩(新历史学家)——联合推荐

18 世纪的朝鲜人如何看待“世界”?

他如何认识和定义他与世界的关系?

读懂朝鲜,读懂中国,流行的年轻历史学家在地图上诉说未知

文化认同,时代冲击,获取珍贵史料,创造独特的东亚故事

25 幅珍贵插图,彩色印刷精美

简介

1592年,中日韩三国战争在朝鲜半岛打响!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朝鲜国王连夜逃亡。特使紧急向中国寻求帮助。那时,明朝,救还是不救? !

在16世纪的东亚,朝鲜作为明朝的附庸国,每年都向中国派遣晁天使(后称“燕兴”)。震惊世界的“临津之战”拉开了本书的序幕,带出了这群鲜为人知的“韩国使者”的故事。

从元朝到清末,从汉城到燕京,从仰慕到鄙夷,无数练功者穿梭于宫道,穿越山川深河,传递着最新的情报和中国的观察。中国曾经是韩国世界观的中心,但明朝灭亡和庆生成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打击。他们自称“小中国”,一边咀嚼着明朝灭亡的悲哀,一边思索着往何处去……

作者介绍

吴正伟,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生。研究领域包括明清史、中国近代史、中朝关系史。着有《明代家族:韩国学者的中国话语与文化心态(1600-1800)》(2015),期刊论文《“韩国”如何进入明清史学家的视野》、《论流行》韩国清心丸与清代“辽东学会”等

目录

前言推荐:使者与叛军,大师与国王——“从首尔到燕京”之前的韩国历史/陈伟宇

简介

第一章:从义州到北京:路上的求救信

被遗忘的英雄

寻求帮助的艺术

1592,北京

因钦之后,使者络绎不绝

站在士兵陈诗诗的身后

战后第二章:陆肯与姜然的故事

丁佑之乱

耐心等待

好风带你到中国

最好的方法

南苑的另一个人:姜然

好东西会突然出现

毛巾车回家

战争中缺少什么?

那一年,我们站在一起

第三章明朝末世:最后的“天使”

朝天·朝天官

在线防御

学术主题

终于来了

线性描述的世界末日预言

第四章:隐喻清朝灭亡:一棵待开花的枯树

从“朝天”到“延兴”

大明的衣服

寻找没有中国的中国

孝宗北伐

寻根:万历帝与思明

从荒凉到繁华

第 5 章:吞下世界:18 世纪的“中国进攻”

被遗忘的“信使”

财富危在旦夕

中国制造

第一场盛宴

消失的名单

没有图案,没有奢侈品,没有中国货

中国北京学校

第六章韩国人的“中国历史问题”:中国?北朝鲜?

一副眼镜

希望看到世界上最好的

世界上的朋友

友好的辩论

思明时报

历史知识

朝鲜历史教育:儿童读物

朝鲜转向内向

明朝

结论

同景Gayon:那些年,东亚其实很热闹……

使者彻夜未眠:沉伟涵在日本的文学困境

没有共识的共识:外交辞令中隐藏的战争

后记

主要人物

参考书目

读完首尔到燕京

这本书是一本有趣的书,讲述了与小人物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作者从书信、回忆录、史书等资料中,挖掘了明清朝鲜使臣的故事,包括被日本人俘虏并在明朝帮助下逃回朝鲜的卢让,以及朝鲜文人洪大荣与清朝人民的真挚情谊。临津战争让朝鲜对万历皇帝和明朝充满感激之情。即使明朝灭亡一百年,韩国社会依然停留在思明的氛围中。想起之前读到的一则新闻,韩国某地的某户人家,仍沿用崇祯的年号。读完这本书,我的理解又多了一点。思明也不容易。朝鲜在清朝的政治压力下,坚持以明朝为正统。书中有很多细节值得深思。例如,清朝初期,汉人看到朝鲜使节穿着与明朝相似的朝鲜官服。

虽然对吴正伟很熟悉,但不得不说实话:这本书在豆瓣上评分很高。最大的问题是韩国文学界的研究基本没有参考,存在重复劳动的现象。谈到外国历史,绝对忌讳不提及任何有关国家而去研究。当然,作为科普书还是不错的,想了解明清中朝关系史的同学可以看看。

很少用非常情绪化的方式来书写历史。视角放在非常普通的人身上,通过小人物看到历史和社会的巨大变化。本书的开头其实可以看成是《王国》的前传。南汉山城史书上只有一句话。但那部电影确实做得很好(又跑题了)。这本书非常适合对这段历史零基础的读者阅读,一点也不枯燥。

明清时期,到中国旅游的韩国文化人,尤其是使馆人员,写下了很多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这些文字记录统称为《延行录》。当时的人们写时事,生动形象,涉及面广。近年来,随着历史界对中国周边地区的关注和亚洲联系的重要性,延兴文学引起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兴趣,如邱瑞中、孙卫国、徐东日本等中国学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结果。

也有一些年轻的博士生对这个研究也很感兴趣,在这个领域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台大历史系博士生吴政伟就是其中之一。吴政伟研究了明清史、近代中国史、中朝关系史。他表示,在研究过程中,他觉得朝鲜的知识分子太多吸引了“明余研究人员”,于是写下了《从首尔到燕京》这本书的想法。从首尔到燕京”是“韩国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这个副标题包含三个意思:

首先,这本书是朝鲜特使的视角。普通读者接触亚洲历史,通常是从中国或日本的角度,以及一些汉学家的研究角度。就朝韩史书相对较差的状况而言,朝鲜视角的作品都是新奇的,更何况是朝鲜官方对位使者的观察,作品的主题极具意义.

第二,作品的空间定位是东亚世界。著名东亚史学者孙歌曾指出,“东亚”是一个相当模糊的地理概念,但人们会不自觉地将其定位于中国、日本和朝鲜。比较普遍的东亚观点是传统儒家观点。这种视角通过儒家思想的框架,以一种高度抽象的方式将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联合起来,力求展示儒家思想中最根本的抽象价值。第二个东亚视角主要受日本影响,即“现代化”视角,将东亚视为赶超和对抗西方以实现现代化的地区。第三个视角,战争创伤记忆视角,是战争记忆。

《从首尔到燕京》这幅作品很难简单归类到哪个视角,它同时是以上三个视角的混合。

第三,作品的时间定位。 1592年,即临津年,日本攻打朝鲜,在朝鲜历史上称为临津倭乱。中国历史上也有记载,称为“万历朝鲜之战”,而在日本则以天皇时代命名为“文禄-景昌之战”。三个名字,三个职位。对于后两者来说,这场战争只不过是统治者统治时期的军事行动。虽然丰臣秀吉的战败也影响到了日本的局势,但就民众的苦难和苦难而言,正是在朝鲜半岛的生死存亡边缘时,明军的救难救难让朝鲜的君主和大臣们铭记于心,感激戴德。 1780年,是乾隆四十五年,也是乾隆七十寿辰。朝鲜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到北京庆祝。这次延兴的后果之一,就是以蒲志远、洪大荣等人为首的“北派”主张改变“思明”之势。清代的文化和商业卷起了一股旋风,混乱而有序。感动了朝鲜。

根据历史学家葛兆光的《想象异域:李朝韩文彦行文注记》,韩国彦行文近年来十分兴盛,其中包括两部庞大的《韩国历史典藏》和《韩文彦行文集》。韩国《延兴录》(含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院编着的《延兴录文集》、《延兴录文集补编》),主编林纪中编着的《延兴录全集》100卷,续集50卷)在韩国出版,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延边大学、南京大学外国语研究所等学者特别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研究整理。 《延行录》的出版,以及朝鲜语和中国史料中的中文资料等,这些珍贵的文献现在很容易获得,这种学术趋势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兴趣。

《从首尔到燕京》一书的资料来源不外乎以上。吴政伟擅长从大量复杂的记录中提取重要时期的关键人物,并将其讲述在身边。除了历史价值,燕行录还具有文学价值。从文学体裁来看,可以归类为旅游文学。这些使者怀着美好的向往,从首尔前往北京,不遗余力,有时甚至遭遇海难。人们的好奇心往往会带出一些当地人习惯的被忽视的细节,今天读起来还是蛮有趣的。现在重读这些文本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当时韩国知识分子对所接触到的国家的反应,他们认为这个国家代表着先进的文明和研究对象的国家。由他们的言行决定。至于感情、情绪、心态、思想的表达,从他们对政治生态、官员性格、学术氛围、衣着服饰、民生、邻里游戏等的评论,都可以看出明和的副反应和反应。清朝中国社会。异界之眼的特殊感觉。通过吴政伟精彩的叙事写作,变得更加生动。

正如吴政伟所指出的,严星录其实是学术界的一个习惯称呼。这个称呼在清朝很流行。对于仰慕明朝的韩国人来说,见天见国的经历,原本就叫做“朝天路”。 “朝天”二字不仅表达政治投降、经济贡品,也表达文化向心。李成贵接替高丽王朝后,奉行“做大事”的国策。历时500年的李朝与明清两朝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宗主权关系。儒家思想也是韩国伦理秩序的基石。 “尊明”的思想渗透到朝鲜文人的日常生活中,汉族明代服饰成为习惯的象征,在中国明清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改变。与改朝换代的汉族官员相比,朝鲜使节具有明朝残部的气质。从“朝天”到“延兴”,传达了韩国文人对明清时期不同的接受心理。韩国学者对清朝有些偏见,认为清人是蛮夷,声称朝鲜是汉族的正宗儒家。这种特殊的政治身份和强烈的文化怀旧情结,在雾里看花与真实接触后的心理落差,至今仍是了解中朝的思想线索。

北京使团除了秘密考虑政治外交目的和军事情况外,还有商业目的,考察商业环境。晏星录的录音人员复杂,内容也复杂。除了使节,还有马首、翻译、商人混入其中。吴正伟提到了朱姓家族花重金陪代表团去大明买中国货回国的故事。他们的家乡卖给他们。他也看到了延兴的巨大商机,以及此次北京之行的多层次意义。濮致远的《热河日记》是最受欢迎和被广泛引用的延兴文学。朴智媛是知名作家。他的文字优美而细腻。他对礼仪接待、人文风光等描写极好,有两只眼睛。思想史的意义。 《热河日记》开篇仍沿用崇祯年表,肯定朝鲜文人遵守明朝制度,但在1780年的随行期间,蒲志远并没有像他的族人那样抵抗满清。在《热河日记》中,满清被奉为中国正统,颠覆了韩国文人对正宗汉学血统的观念。这实际上是18世纪朝鲜知识渊博的文人面对现代化和更先进的文明所拥抱的实际应用。方式。

从首尔到燕京提供了一种了解东亚的方式。这部作品不是一篇难的论文,而是吴正伟“大学身份”之外的创作。有点像石景谦的风格。它讲述了故事和历史。 .在格局、气象和理论分析方面略显不足。以作者的身份、眼光和整理史料的能力,未来可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