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儿之后pdf电子书免费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时间: 2022-04-16 17:18:36  44 帖木儿 帖木儿 牛津大学

编者评论:自 1405 年以来的全球帝国史

牛津大学的重量级历史学家重新诠释了近 600 年的世界历史,并对当前的世界格局做出了深刻的解读。

之后帖木儿pdf电子书

编辑推荐

1、改写600年的世界史,以全新的视角书写全球史。

超越以欧洲为中心的视角,了解欧亚大陆时空的全球历史。

2、总结欧亚帝国兴衰史,探讨全球化世界的起源和未来走向。

以帝国兴衰为线索,追溯世界权力分布,看600年来世界舞台变迁,厘清当今世界格局的历史根源,探索未来世界格局。

3、荣获沃尔夫森史学奖。

被誉为“伟大历史的杰作和全球历史大师的伟大成就”!

4、牛津大学重量级历史学家雄心勃勃的杰作。

简介

1405年,最后一位“世界征服者”帖木儿在前往中国的途中去世。这不仅导致了帖木儿帝国的崩溃,而且自成吉思汗以来,主宰整个欧亚大陆的草原帝国时代已经结束,全球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历史叙事中,地理大发现、航海时代、工业革命、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崛起”——这些术语构成了人们对历史进程的解读。现代全球发展关键线索。但根据牛津大学重量级历史学家约翰达尔文的说法,世界历史的中心是欧亚大陆而不是海洋世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欧亚世界来说,1405 年是多样化的全球现代史的开端。帖木儿霸权的瓦解直接催生了欧洲、伊斯兰世界和东亚三管齐下的局面,数百年来欧洲一直承受着来自其他文明的巨大压力。这种长期的动态平衡一直持续到 18 世纪末“欧亚革命”的到来……

这部重新诠释全球化世界起源的历史巨作,跳出欧洲视野,全方位俯瞰1405年以来的世界舞台。 ),英美等帝国纷纷划入欧亚大陆的大棋盘,让这部600年的世界历史不再是西方的独角戏。更重要的是,它预见到当今世界正处于全新变革的边缘,而这种变革的影响可能比18世纪末的“欧亚革命”还要大!

关于作者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牛津大学全球历史研究中心首任主任。

专注于帝国史和全球史,尤其是大英帝国的兴衰,着有《帝国计划:英国世界体系的兴衰 1830-1970》和《未完成的帝国:英国的全球扩展》等重要作品;他因追求超越英国和欧洲的视角重新审视世界而广受世界主流历史学家的推崇。

2008年,凭借作品《帖木儿之后》获得英国历史学家的荣誉——沃尔夫森史学奖。

In 2012, he was elected as a member of the British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年,因其在全球历史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被授予大英帝国CBE勋章。

pdf预览

目录

推荐顺序

前言

关于人名和地名的注释

章节页面图例

第 1 章再次面向东方

帖木儿之后

全球历史

对中世纪欧亚大陆欧洲扩张史的思考

第二章中欧亚大陆和大航海时代

西方的崛起

伊斯兰势力对抗

东亚漫长的 16 世纪

与欧洲相比

结论

媒体评论

历史全景鸟瞰与详解的奇妙平衡,作者用清晰的研究和讨论,使我们对当代世界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美国出版商周刊

《帖木儿之后》是一部博学的作品,颠覆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浮夸的历史目的论解释,并提出了关于跨国历史的全新视角。尽管近年来帝国的话题激起了很多不宽容,但达尔文的说法是相当公平的。关于宏大主题的讨论极具挑战性,但很少有人有勇气或知识去冒险。达尔文以这种深刻而有说服力的雄心提醒我们,在世界历史上,帝国一直是常态,而不是例外。

——英国卫报

真正的杰作,真正全球性地回顾了备受追捧的主题之一——权力竞赛的历史起起落落。这本书值得一读,因为它能够引导读者反思他们各自历史叙述中的普遍论点。

——俄罗斯《圣彼得堡时报》

达尔文的全景历史表明,社会科学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

——德国南德意志报

亮点

文化比较

领土扩张和工业技术是欧洲对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空前主导地位的最佳特征。但这种新的不平衡还有第三个特点。正是在这一时期,欧洲人首次声称他们的文明和文化优于其他所有文明和文化:不仅在神学上(这在当时是欧洲人的陈词滥调),而且在智力和物质上也是如此。当然。这种说法是否属实超出了我们的讨论范围。更值得注意的是,欧洲人认为这是事实,并在他们的行为中表现出来。这表现在他们热衷于收集和分类从世界其他地方收集的知识,以及他们将这些知识融入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体系的信心。在实质上主导欧亚大陆其他地区之前,欧洲在知识领域占据了欧亚大陆的其他地区。这表现在这一时期的末期(或者如果包括法国入侵埃及的更早),欧洲人想要“重建”非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例如“建筑”和“新世界”。志向。这最终表现在一种非凡的信念上,即只有欧洲才能与时俱进,而世界其他地区则处于“停滞状态”,等待欧洲来启迪和激发它。稍后我们将更详细地探讨这种“心态革命”。但是欧亚大陆的其他地区呢? 1750年代到1820年代的中国,文化的走向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中国在更广阔的世界中的地位不会被重新评估,传统文化无疑不会受到任何批评。 ;中国没有明显的理由进行这些改变、重新评估和反驳。那是一个富裕、繁荣和先进的学者社会。 [1] 乾隆年间(1736-1795),政局安定,社会繁荣,(《中国总部》)一派太平。在当时的口号中,这是一个“繁荣的世界”。乾隆出兵天山南北路,平息了动荡的草原地区,为清朝在恢复和平、统1、加强控制、稳定中国领土方面取得的成就画上了完美的句号。随着新疆的发展

放下,中国的文化和技术优势在最重要的地方得到了证实。毕竟,这是一场与欧洲在美洲取得的成就不相上下的胜利,无论是在地理范围还是在地缘政治重要性(甚至在经济价值方面)。当然,中国仍然有其社会和文化压力。对缅甸和越南的军事使用失败,官员腐败日益严重,民间宗教(如白莲教)鼓吹救世主到来的起义,都反映了清朝已经开始衰落,而王朝依靠“天命”来获得其统治的合法性。正在逐渐消失。 [2] 但是,儒家传统仍然非常强大,其主要思想是,如果由深受孔子伦理影响的士大夫进行家长式治理,社会将获得最大利益。包含道家元素的儒家思想(主张人要节俭,天人合一),并没有受到知识界的严重挑战。宗教在中国的作用与欧洲大不相同。道教在知识界颇具影响力,道教的神秘信仰在民间非常盛行,但道教没有官方地位,对儒家官僚机构持怀疑态度。弥赛亚信仰并不讨当局的喜欢。 [3] 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和蒙古。皇帝尊崇佛教,以换取佛教精英接受王朝统治。在“中国大陆”,佛教被边缘化。僧侣和道士一样,被视为不稳定和麻烦的人。 [4] 学者官僚和受过教育的文人官僚阶层因此没有受到有组织的神职人员制度的挑战。没有虔诚的宗教信徒受到社会精英的挑战;官员的传统知识也没有受到新的"科学"知识的威胁。由于种种原因(历史学家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科学实验的传统早已消亡,可能到了 1400 年。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在于儒学中明显缺乏“立法者”的角色。立法者是制定自然法则的神。 [5]在欧洲,对这位神的形象的信仰,对“他的目标和宏伟计划”的追寻,一直是科学探索的主要动机之一(也许是最大的动机)。 )。欧洲人基本假设宇宙是由一套协调的自然规律支配的,这些自然规律可以通过观察来验证,但在中国,没有这样的基本假设。即便是 18 世纪学界兴起的考证运动,也强调应广泛收集科学技术各领域的经验数据,但仍不愿接受“宇宙受自然规律支配,是一致的,并且可以通过数学来预测。” p>

思考”。[6] 文本研究运动应被视为批判和评论“经典”知识的悠久传统的一部分,而不是攻击“经典”知识的假设。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